套用围城里的一句话,今天的主题应该这么说,流浪的人想回归,回归的人想流浪。在这个人口大迁徙的时代,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纠结的情绪。在外面遇到挫折的时候,恨不得立即回到故里,找一个安心的避风港;一旦在家里待久了,又会想念外头无限精彩的生活。
30岁之前,我也一直为这个问题纠结,到底应该在外继续漂泊,还是应该回家安稳生活呢?童年的生活环境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假。我十岁之前基本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候虽然物质很缺乏,但是民风纯朴,邻里之间都很熟络,晚上睡觉堂屋的门不栓也没关系,不会担心丢东西。初中毕业之前一直生活在一个小镇上,那里的生活环境跟农村还是比较相似的,所以没有很强的不适应感。高中阶段,是在一个小县城渡过的,那时候,渐渐感觉有点不适应。总感觉离家好远,总担心放假之后赶不上回家的车。家在县城的同学有时候会邀请我到家里玩,但是总是会感觉不自在,虽然人家也很热情。大学的时候,显得更加的不适应。总觉得我应该不会在这个城市长期生活,总觉得我终归会回到自己的故乡。直到毕业,漂到上海,才感觉自己可能回不去了。
在上海的头几年,用流浪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未婚单身,手头拮据,频繁搬家,偶尔换工作……种种境遇,都让你想后退一步,回到那个有父母呵护的小地方。有一次,甚至差点儿真的回去了,那次刚好处在换工作的期间,心情有点糟糕,每次打电话,父母总说:"要是过的不如意就回来吧。"在那样的情形下,确实有点经不起诱惑。所有东西都收拾好了,也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同住的同学和我秉烛夜谈,万般挽留,我没有急着走。那时候我们都是单身,生活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应,早已习惯彼此。虽然知道日子不可能永远那样过,但是也不愿意谁那么早就搬离,总希望在一起的日子能够多一些。在我决定打道回府的那天早上,我接到了一家公司的电话,面试通过,就这样留下来了,有时候就是机缘巧合。
当你决定在一个地方买房的时候,基本就决定在一个地方定居了。有考虑过到家乡的省会城市去买房,但是权衡了种种利弊之后,还是没有回去。首先,房价相对于工资水平来说并不算低,其次对那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没有任何概念,仅有的印象就是每次回家的中转站。放弃一个生活了多年,工作和生活逐渐变的相对协调的地方,选择一个一切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我感觉自己做不到。
有一个同学,前几年突然消失了一年,后来又回到上海。再次遇到她的时候,她给我讲了这一年以来的遭遇。在老家的工资缩水了一半,不过因为不用租房,另外还有父母照应,刚开始日子还算过得去。后来就有七大姑八大姨的整天急着帮她介绍对象。然后总是有左邻右舍在那里议论,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不结婚呀,是不是哪里有问题?最难以让人忍受的是,身边的人聊的话题都是她不感兴趣的,她说整个周围气氛压得她快喘不过气了,一年之后,逃命似的奔回了上海。她说:"在上海,谁有闲工夫管你的闲事,自己的时间还不够用呢。"仔细想想。她的话似乎还是蛮有道理的。当然也有些回去了的同学,婚姻美满,生活幸福。
所以其实流浪与回归各有各的好处,关键是看那种生活方式适合你,如果你也纠结或是拿不定主意,可以找身边的朋友多聊聊,或者自己亲身去试验一回,一定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