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既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我并不是很清楚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怎样的传统和历史,只知道在这一天人们要喝腊八粥,喝完腊八粥也就意味着年关将近,年味儿越来越浓。
早上打开朋友圈到处飘着腊八粥的香味儿。放弃懒觉,我决定做一锅腊八粥,为自己、为家人、为小孩儿打开家里的第一道年味儿。我以最快的速度搜寻了家里所有的豆类粮食,薏米、花生、玉米仁、扁豆、高粱、黑米、大米、豇豆等加上一点点银耳、枸杞、桂圆,然后用热水泡了片刻,便下锅煮起来,因为各类豆子提前没有泡好,所以特意多倒一些水,加上冰糖,剩下的一切都交给了火的灼热和水的沸腾,锅里咕咚咕咚响着的水声鼎沸,同时也沸腾着的一股怀念的热情。
往常这种跟传统节日有关的东西似乎跟我无关,一切都交给母亲,母亲定会将每个节日料理的有模有样。清明节的煎饼、五月端午节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我是断然不会做的,母亲会,家里做了这些关乎节日的食材,似乎才不枉费一场节日的庄重到来。
小时候盼着过节,一个节日一个节日的盼望,因为有肉吃,还可以吃到平日里稀缺的美食。尤其是春节,那必定是每年最大的盼望,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尤其越到年跟前,越觉得时间过得慢,早已准备好了过年的心愿,可年关迟迟未到,小时候我们对年得渴望迫不及待。如今,岁月如梭,转眼我便有了自己的年要过,没有母亲的陪伴。现在过年,一切得自己操办——打扫卫生、做过年的食材、贴窗花、贴对联等等。我确信自己不大会过年,太过麻烦,也太过疲惫。如实说,我不知道年打哪过起。在后来的日子,在我眼中或许在每个人的眼中,节日都不是那么重要了,物质生活丰裕的今天,谁会把吃一顿肉当做万分欣喜的事呢?再说过年也没有压岁钱,即便有也是不好意思要的。
我又想到了我的压岁钱,29岁出嫁,母亲就把压岁钱给到了29岁。小时候,5元、10元不等,随着家庭条件慢慢好起来,压岁钱也在不断增长,直到我参加工作后,一个月也不少工资,可是母亲还是给我一两百压岁钱,从没落过,母亲总说:“还没出嫁,压岁钱是要给的,出嫁了就不给了。”可是后来,正月回家的时候,母亲又把压岁钱给我的孩子。我似乎有些明白过节的含义了,节日似乎承载着一种亲情和力量,正是一代一代的传承,才使得日子过得越来越绵长,承载的亲情越来越厚重。
我们需要传承的东西太多,今天,一些传统节日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和淡化,国家采取了传统节日放假的形式,让人们铭记老祖宗的讲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传承的责任,尤其不能忘记亲情,作为一个母亲更是如此。犹太人说,父亲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而母亲决定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决定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承接一份爱,一份关乎着明天的爱。
锅里的豆子经过一个多小时候的融合以后,腊八粥终于出锅。虽然看起来没有电视里的那么美观,但每一颗米粒似乎都发自内心散发着应有的味道,凝聚着一份亲情,一份想念,一份爱的付出。出乎意料的是,儿子也对今天的这碗腊八粥超常的欢喜,竟然自己端起小碗,津津有味的吃起来。或许,在多年以前,我也是这样的罢!
2018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