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孩子的思考
3岁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会经历固执期。而直到9岁孩子的思考才真正发展,会构建自己的意向世界,体验自己是国王,在快乐创造。
7-14岁,孩子的思考时仍需要中间过程转化来领悟。成人需要向孩子展现图景,这些生动有活力的素材会进入孩子们的想象。比如,通过成人讲故事,孩子们获得内在的滋养。而阅读和书写必须通过无意识的行为自动去习得。
14岁进入青春期,除了需要技能练习,成人应给予孩子引导,使其真正能独立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地去“看见”规律原理、定理,通过让他们写剧本学习独立解决问题。
二、关于情感的艺术化发展
玩耍、游戏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学校。儿童玩耍是真正平衡性创造的先备活动。
3岁孩子,借助创造性想象力来编织自己的内在世界,情感相对独立于直接的外在环境。这时候需要成人给孩子沙坑或者一些半成品。
3-9岁,可以进行一些有意识的艺术化训练。比如,有节奏和曲调的韵律活动,格林童话和挪威的民间故事,感觉颜色的深浅、冷暖、明度、扩张或者收缩。故事会让孩子的情感多样化。
到了10岁,孩子进入音乐和戏剧新阶段。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内在才能体验到和弦。这会帮助孩子将历史人物和传记人物复活,并在随笔和自创剧本中将危险或者人生转折点表达出来,并最终脱离险境,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达到教育功能和美学双效果。
三、关于意志道德
主要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比如一年级的童话,二年级的寓言故事,三年级的圣人故事,以及后面的历史故事。其中要去除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观,只有通过模仿、理解才能真正获得体验。
有特定目标的游戏,当把其内容设计得越丰富具体,意志的道德力作用就越强大。因为孩子内在会体验到冲突,学会审视反省,以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至于课程,活动组织就要像一场小型的交响乐或者奏鸣曲,有序曲、中场、结尾。逐渐营造出渐强的紧张感,以致学生都屏息投入,之后渐舒缓,结束时彻底放松。这样的艺术化呼吸,可以培养出真正和谐平衡的个体。如果一节课都处于紧张状态,那么被压制的感觉会在放学之后爆发,吵闹。而过度的唤醒或者是偏激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也会是同样的结果。
四、关于教育和自我教育
教育需要实践经验,同时也要思考特定年龄或者是处于某个发展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习什么科目,教师如何呈现才能带动孩子所有的力量,包括思考、情感和道德意志投入其中。
可以想象,在年轻人20岁进入社会时,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思维力,有自己的信仰价值观,有自己的情感方式,意志行动具有道德感,通过自主体验去积累经验。
在30岁左右,他会从直接体验转向去找更理性的规律,以审视并评估他的行动或者体验。
30-35岁,他会经历人生中的平稳岁月。
35-40岁,带着已有的体验,他会思考:我该做些什么?我怎样去发挥我的兴趣特长,让其有价值?我的使命是什么?同时,他会发现,围绕自我构建的单纯想法是无用的,现实需要自己能突破,获得重生。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革新发展,个人成为介于现实社会和自己精神世界的中间体。由此我们变得更加成熟,获得真正的人类智慧,其果实会沉淀入社会文化。
我们成年后,老师有两个:一是生活本身,一是自己。成人在生活和自我之间的穿梭,就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
最后,带着道德感、责任感、持续学习和生活的意志、内省这些力量,我们不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