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
依据货币流动性划分
2.货币层次的划分情况
-
第一层次: 狭义货币
M1 = C + D
- C 表示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 D 表示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
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它代表了实际的购买力、反应居民和企业资金的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
-
第二层次:广义货币
M2 = M1 + S + T
- S 表示居民储蓄存款
- T 表示单位定期存款
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的范围,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里,还反应潜在的购买力。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态。
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之间之差称为准货币
-
第三层次:
M3 = M2 + Dn
- Dn表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
第四层次:
M4 = M3 + L
- L表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为的所有短期信用工具。
- 我国情况
M0 = 流通中的现金
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存款 + 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类存款
M2 =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 + 证券客户保证金 + 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 +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M3 = M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大额可转让存单
我国习惯将M0称做流通中的现金,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交易媒介,具有最强的购买力。与国际通用表述一样,这里的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流动性最强;M2是广义货币,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M3是考虑到金融的现状而设立的,目前暂不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