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时期,为了掌握实权,专门立幼儿做皇帝,一旦发现小皇帝有想法,或者立场有问题,就立即想方设法扫除,再挑选其他小皇子立为皇帝,皇位因此换了好几栽。
一直到吕后去世,吕氏一族遭到打击覆灭后,文帝继位,局面才稳定下来。但此时的皇位继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帝原本是诸侯王,在其他诸侯王里,有的是他的兄弟,有的是叔叔伯伯,更有的是爷爷辈的。这些人就有想法了,因为按道理来说,文帝能当皇帝,其他诸侯王也一样有资格当皇帝,所以就此埋下了一个隐患。
到了文帝的儿子景帝时期,诸侯王日益壮大,不奉朝廷命令的事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块心头大石,景帝就听从了谋臣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策”。“削藩策”的针对性触动了诸侯王的根本利益,导致七个诸侯王群起反叛,史称“七国之乱”。
好不容易平定了局面,按道理剩下的诸侯王也该老实安心了。这不,又发生了一起事件,使一位诸侯王重新燃起了当皇帝的希望。那就是公元前150年正月,太子刘荣遭景帝废黜,贬为临江王,太子之位进入了悬空状态。
刘荣是栗贵妃的长子,能当上太子,主要是因为皇后无子嗣。皇后薄氏,是文帝生母薄太后的娘家人,早在刘启当太子的时候,奶奶薄太后和老爹文帝就商议给他钦定了婚姻,于是薄氏就入宫做了太子妃。等刘启当上皇帝,薄就自动升级成了皇后。因为是钦定婚姻,所以感情并不深。而婚后多年的薄皇后,未能诞下子嗣,反被后来居上的栗贵妃给超越了。栗贵妃深得景帝宠爱,前后为景帝生了三个孩子,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薄皇后没生育的因素,薄皇后就自告废后,凑请景帝废了自己。皇后没了,栗贵妃的长子刘荣就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刘荣性情温和、聪明好学,只可惜了她妈栗贵妃,把汉朝最牛叉的馆陶长公主给得罪了,最后弄得断送了自己和儿子的大好前程。
馆陶长公主是景帝亲姐姐,同为窦太后所生,窦太后仅此一个女儿,对馆陶十分怜爱,在窦太后的安排下嫁给了朝中一位姓陈的功臣。而打小起景帝与馆陶长公主的姐弟关系就不错,甚得景帝信任,所以综合以上因素,长公主有自由出入宫廷的便利。
后宫嫔妃们知道长公主和皇帝的这层关系,就通过送礼和钱财的方式讨好长公主,让她在皇帝面前帮自己说话,希望获得皇帝宠幸。果然,长公主说一不二,这些嫔妃们都一一获得了皇帝的宠幸。根据史籍记载,景帝一生有24个儿子,长公主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嫔妃们见长公主说话奏效,都纷纷巴结她,继续送礼、送钱财,与长公主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长公主金钱地位是有了,但是随着她唯一的女儿陈阿娇慢慢长大,就对女儿未来的婚姻大事忧虑起来。生长在皇家的长公主,对那些达官贵人自然是看不上。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她有更高的目标,就是想让阿娇做皇后,因为阿娇如果做了皇后,自己既是长公主又是皇帝岳母,那就更牛大了。刘荣现在是太子,将来登基就是皇帝,刘荣的妻子也就是皇后。所以长公主敲定主意,找了个媒人,准备了丰厚的礼物,让她去栗贵妃那提亲。
栗贵妃近来心情很不好,经常对宫女乱发脾气。底下的人都知道,原来皇帝只宠她一个,后来听说皇帝经常叫不同的嫔妃侍寝,顾不上她,就没来了。
后宫条条框框一大堆,生活枯燥无味,所以宫女、宦官们平时私底下就喜欢说人八卦。久而久之,栗贵妃就知道,原来是长公主从中作祟,帮嫔妃们获得皇帝宠幸,搞得自己失了宠。愤愤不平的栗贵妃就对长公主产生了怨恨。
这天正巧栗贵妃又在发脾气的时候,宫女来报说,长公主派一媒人,向太子提亲,人就在门外。
“哟呵!我没听错吧?想结亲?”栗贵妃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再问了一遍。确认之后,起身推开宫女,怒气冲冲往门外去,边走边想:老娘不去扒你的皮,你倒自己送上门来了!
“回去告诉馆陶,她女儿想嫁给太子,门都没有!”栗贵妃见到媒人,立刻张嘴就骂,什么话难听就挑什么。周围宫女本以为是喜事,一看栗贵妃这架势,就知道情况不妙,纷纷低头不语。媒人不明就里,认为自己是长公主派来的很牛叉,与之理论,没想到遇到更牛叉的栗贵妃,反被羞辱了一番,带去的礼物全被扔出了门外。媒人只得灰头土脸地回去报告长公主。
以长公主的身份地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什么时候吃过这种亏?怒不可遏之下,就与栗贵妃结下了梁子。
长公主和皇帝的关系谁不知道,如果与她结成亲家,日后不但能帮自己说话,还有利于自己的孩子,这好处实在是大大滴。这事要是搁在其他嫔妃身上,那简直要乐坏了。栗贵妃要是接受了这门婚事,那刘荣的太子之位简直就稳如罄石,无人能撼动了,现在可倒好,不但把长公主得罪了,还传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这事传到王美人耳朵里,颇有心计的王美人此时隐隐约约地预感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悄悄来临了。
王美人这个女人,与其他嫔妃不一样,经历很传神。早年,王美人原来嫁给金家,还生了个女儿。婆媳之间相处不来的事,被称为自古以来的“世纪大难题”,金家也不例外。王美人的妈,是秦末燕王的孙女,虽然是没落贵族,但也不忍心看着貌美如花的女儿受委屈,调解了好几次,不见效果,于是硬生生把女儿从金家要了回来,这种操作,比较神。
更神的是,她通过汉宫里面一个宦官头目(据说以前是燕王部下)的关系,把女儿安排进了东宫,服侍当时还是做太子的刘启,成了太子嫔妃。一个生了孩子的女人,居然能入宫,还能当上太子的女人,有谁还比她神的?后来更不得了,给景帝生了三个孩子,老大南宫公主,前面讲到,远嫁匈奴了;老二平阳公主;老三是彘儿,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彘儿是武帝小时候的乳名。据说王美人怀刘彻的时候,一轮红日直入怀中,令景帝也十分诧异。
于是,王美人借串门的机会,与长公主聊天拉家常。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被栗贵妃拒绝提亲的事,长公主流露出既生气又伤心的神情。
王美人便适时地安慰长公主,并假装叹道:“哎呀,阿娇多好的姑娘呀,栗贵妃算是瞎眼了,只可惜我家彘儿没这命。”
这话一出,长公主顿时愣了一下,过了一会才缓过神来,心想王美人这话说的仿佛把自己的脑瓜转过来一般,顿时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嫁谁不是嫁呢?况且彘儿好歹也是个皇子。
于是长公主反问王美人:“那...你认为我家阿娇怎么样啊?”王美人听后,知道长公主有所动,心中暗喜,但是不能表现出来,故意很委屈的答道:“彘儿只是皇子,阿娇那么好的姑娘,那是要做皇后的料,嫁给我彘儿岂不委屈了她,这怎么使得?”
“嗨!”长公主轻蔑地把手一摆,仿佛在说这都不是事,微微一笑道:“阿娇嫁给谁,谁就是太子,你等着瞧吧!”
对喽!要的就是这句话!王美人难掩心中喜悦,从长公主那出来后,当即去找景帝,禀告彘儿与阿娇的婚事。没想到景帝考虑到阿娇比彘儿大,女大男小不合适,就当场泼了王美人的冷水,回绝了。
这煮熟的鸭子哪能跑了?王美人就跑去向长公主哭诉。长公主倒很镇定,她很清楚这位皇帝弟弟的性情,就交代王美人,相约明日上午带彘儿去给景帝请安,她自会搞定此事。
到了第二天上午,长公主带着阿娇去拜见景帝,景帝很高兴地接待了她娘俩。
没多久,王美人也领着活蹦乱跳的彘儿如约而至,分别给景帝和长公主请安。一家子聊天叙情,其乐融融。
聊到正兴的时候,长公主向彘儿招了招手:“彘儿,来,来姑姑这。”彘儿走过去,长公主顺手一把把他抱起来坐在大腿上。
“彘儿想不想娶媳妇?”彘儿微笑不答。
长公主指着站立在周围年仿十六七岁的宫女问:“这些怎么样?要吗?”彘儿摇摇头,表示不要。
然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阿娇:“阿娇做你媳妇好不好呀?”说起阿娇,彘儿就想起昨晚母亲对他的教导,于是张嘴就答:“阿娇要是做我媳妇,我就盖一间黄金做的屋子给她住。”
景帝听闻,顿时哈哈大笑,众人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这就是著名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既然两家都同意,景帝也觉得没必要再阻拦,就答应了这门婚事。
成为了亲家之后,长公主就更加积极,有事没事入宫,在景帝面前就爱说栗贵妃和太子的坏话,对王美人和彘儿则只说好话。
有一年,景帝身体不适,就搬入汤泉宫休养,栗贵妃带着一大帮奴仆奉命随侍。
一晚上,栗贵妃准备伺候景帝就寝,奴仆来报说,朝中抱病已久的司马大夫,刚刚去世了。景帝听后,皱着眉头伤感不已。栗贵妃在一旁劝慰。
触景生情,景帝也担心自己来日不多,就随口问栗贵妃:“朕将来要是不在了,请你照顾其他皇子可好?”这话其实是话中有话,但外表貌美、脑子愚钝的栗贵妃没听出来,反而想起了景帝宠幸其他嫔妃而冷落自己的事,于是醋意大发:“你跟其他妃嫔生的儿子,凭什么让我来照顾?门都没有!”景帝一听,顿时大失所望再加火冒三丈,当即把栗贵妃赶出了寝宫。
这事传到了王美人的耳朵里,王美人马上转告长公主。于是长公主就借探望为名,进汤泉宫面见景帝,专门说这个事。
长公主说:“栗贵妃平时对其他妃嫔刻薄寡恩,心生怨恨,如果她为皇后,日后搞不好效仿吕后,再弄出个人彘来。”
所谓人彘,就是当年在刘邦死后,吕后报复刘邦最宠幸的妃子戚夫人,将其双手双脚砍断,眼珠挖出并毒哑,人仅剩一条状,称为人彘,惨不忍睹的画面超出常人的承受力。
景帝对此也十分反感,听长公主这样说,顿时吓得胆战心惊。
景帝对栗贵妃失去信心后,又常听长公主说王美人和彘儿的好话,再加上王美人怀彘儿时,一轮红日直入怀中的异象。久而久之,就对彘儿产生了好感。
有一次在朝堂之上,景帝和群臣例行公务,一番奏报、批奏忙活下来之后,见没啥事,景帝就随口提出,欲废太子刘荣,问诸大臣意下如何。
没想到原本平静祥和的朝会,一下子就炸了锅,丞相和太尉带头跪了下来,群臣们都齐刷刷地跪了一地,表示废太子乃国之大事,影响大汉的稳定,均极力反对。景帝也没想到群臣反应那么大,就无奈宣布退朝。此事不了了之。
景帝在朝堂上的举动,令长公主和王美人十分确定,无论谁去劝,景帝肯定不会立栗贵妃为皇后。于是,两人合计,来个激将法。
王美人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在朝廷做郎官,与朝中其他官员比较熟悉。王美人就联络田蚡,商讨激将法计划。
田蚡依计而行。于是找了一位礼部官员,先请客吃饭并送上金银财宝等厚礼,谎称受栗贵妃之托,让官员在朝堂上进谏立栗贵妃为皇后;再以名利诱惑:将来太子登基,栗贵妃成了太后,进谏之人必然是大功一件。
礼部官员心动,进谏原本就是官员的份内事,份内之事就能获得丰厚回报,何乐而不为之?就欣然答应。
不久,朝堂之上,有官员进谏,刘荣既为太子,栗贵妃母凭子贵,理应立栗贵妃为皇后,母仪天下......等云云。
景帝因上一次朝堂的事,提及太子和栗贵妃的事就头疼,这些天也没去多想。一听到有官员进谏提及此事,顿时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才想废了太子,居然有人还提出要立栗贵妃为皇后?命令廷尉立即将该官员推出去重打一百大板!
礼部官员没想到景帝居然会这么生气,一下子慌了神,吓得趴在地上哇哇大哭,说是奉了栗贵妃之命进谏。
这话一出,景帝更加气的不行,丢人现眼丢到家了!得了,打板子免了,直接推出去斩了吧!悲催的这位礼部官员,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了激将法之计的牺牲品。
公元前150年正月,景帝不顾朝臣们反对,废黜太子刘荣,贬为临江王。没过多久,就因为一点小事,被兴师问罪,刘荣不甘受辱而自杀于狱中。
废太子之事也就告一段落。
前面说,太子被废之后,有位诸侯王看到了当皇帝的希望,那就是梁王刘武。窦太后生有三个子女:老大馆陶长公主、老二是景帝,老三就是刘武。
按道理诸侯王没有皇帝诏令不得随意进入长安。但是窦太后十分喜爱这个幼子,时不时招刘武前来叙旧。
有一次,窦太后又招刘武叙旧,景帝和满朝文武都参加了。宴席上,饮酒作乐,谈天说地,在歌舞助兴之下,众人兴致盎然。
席间,有人谈及历史,说到尧舜之事时,为了讨好窦太后,景帝接过话说,愿效仿尧舜,自己死后把江山托付给刘武。
但在那欢声笑语的聚会里,众人都没把这话当真。
席后各自回去休息,就把这事给忘了。
刘武手下谋士羊胜和公孙诡却有不同想法,第二天一大早刘武还没起床,就前来拜见。刘武还真不记得这事,一经羊胜、公孙诡提起,隐约想起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羊胜说,大汉自惠帝以来,就一直实行兄终弟及的皇位承继制,再说皇帝金口已开,岂能儿戏?力劝刘武争取储君之位。
刘武开始时不同意,认为皇帝是自己亲哥哥,怎么能说争就争呢?觉得不太合适。
公孙诡说,趁现在窦太后身子骨还行,赶紧让她老人家帮你说话,否则太后一旦仙逝,景帝又有那么多儿子,等传位给他儿子的时候,大王悔之晚矣!
刘武仍然犹豫不决,就命人去占卜一下,看这事可取还是不可取。
结果占卜出来为“吉”,刘武大喜,当即去面见窦太后。
刘武就把羊胜和公孙诡所说的“兄终弟及”的理据讲给窦太后听,窦太后本来就喜爱刘武,觉得讲的确实有理,况且皇帝开了金口,于是就答应刘武,让景帝把刘武立为太子。
刘武走后,窦太后招景帝过来,讲了一些自古以来“兄终弟及”的典故以及好处,旁敲侧击,要景帝立刘武为太子。景帝明白太后意思,就恭敬的回答:皇儿明白,请母后放心。请安后就回去了。
回去之后,立即召集群臣,商讨此事。景帝把事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说了一遍,问大臣们这事怎么看。
群臣们自然很反对。有大臣就说了,之前吕后为了掌权,专立幼儿为帝,因为皇帝很小又很短命,导致无子嗣可继位,不得已选择兄弟来继位。当今皇上有那么多儿孙,再如此行,于实际不符。
景帝觉得有道理,但很为难,一边是自己生母窦太后,一边是群臣。
见景帝面露难色,大臣袁盎站了出来,就跟景帝说,以前宋国国君就是因为有儿子不传,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导致兄弟们的儿子争位,不顾亲情血肉互相残杀,好几代君主都死于非命,宋国从此一蹶不振。其祸不浅!假如陛下把皇位传给梁王,陛下和梁王的儿子们势必会争夺继位再起纷争,重蹈宋国覆辙!
景帝听了深以为然。但窦太后那咋整?惹她老人家生气,自己却落了个不孝子的罪名?袁盎看出景帝的担忧,就问:“那陛下觉得太后意思重要还是江山社稷重要呢?”
景帝无言以对,因为景帝知道,身为皇帝,肯定是江山社稷重要。
由于大臣们的劝阻,景帝就没有按照窦太后的意思去办,而立刘彻为太子,其母王美人为皇后。
刘武此时已回梁国封地,消息传到梁国后,刘武既震惊又愤怒。震惊的是,铁板钉钉上的事居然泡汤了;愤怒的是,太后和皇帝都同意了,就因为大臣们的阻碍,才坏了大事。
羊胜和公孙诡也挑拨道,整个大汉皇朝都是大王家的,岂能让臣子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些大臣简直该杀!
到嘴边的肥肉又溜走了,刘武心有不甘,一怒之下冲昏了头脑,就接受羊胜和公孙诡的建议,收拾这帮大臣。
于是派密探到长安摸底,搞了一份反对刘武的大臣名单,共计二十余人,并调查他们的住所,一一列出。再重金收买刺客,按照名单逐一刺杀。
至此,自汉朝开国以来最骇人听闻的刺客行动,悄悄拉开了帷幕。
刺客七八人,从梁国分头潜入长安。从踩点、确认人物和住所,到挑选兵器、逃走路线等一一谋划。为提高效率,两人为一组分头行动,计划在一晚之内将名单清楚完毕。
一连数日做好准备后,约定时间,在夜幕掩护之下,开始了行动。
其中一组刺客成功杀了三四人后,来到了袁盎家。令刺客感到意外的是,袁盎并不像其他大臣般,见了刺客惊慌失措,大喊大叫,而是镇静自若地请刺客坐下,像客人般招待。袁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是位忠臣,世人皆知,再加上如此礼待,刺客被感动,不忍心杀袁盎,坦白刺客行动的实情,并警告还有其他刺客,要袁盎小心。
刺客离开后,袁盎觉得大事不妙,立刻吩咐府上奴仆,分头去通知各大臣小心,自己则坐马车匆匆赶往皇宫欲向景帝报告。不料所乘马车在途中被其他刺客认出,最终被刺死在马车上。
次日天刚蒙蒙亮,景帝就被人从睡梦中唤起,一听宦官汇报,大惊失色,连忙穿衣梳洗,赶往内廷。
到内廷一看,文武百官早已到朝,正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好不热闹。
群臣见景帝来了,纷纷奏报,昨晚连袁盎在内,总共有十余位大臣被杀。
我的天呀!谁吃了豹子胆敢在天子脚下干这事?于是景帝命令廷尉彻查此事。
廷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也不是吃干饭的,这一查,就查到羊胜和公孙诡头上来。羊胜和公孙诡害怕,就躲进梁王宫,不出来了。
廷尉知道梁王是景帝的亲弟弟,为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命令手下不要擅自闯入,派人回去报告给景帝。窦太后得知刺客主谋在梁国,就十分担心刘武,亲自交代景帝调查要公平公正。
于是景帝派遣田叔携诏书前往梁国审理案件。刘武见景帝命其把羊胜和公孙诡交出来,就有点害怕,问羊胜和公孙诡,该咋办?羊胜和公孙诡镇定地说:“此事若是追究到底,最多由我二人来承担,大王不必惊慌,况且大王有太后撑腰,没人敢把你怎么样,只需等待风头过去,事情自然会不了了之。”
刘武觉得有道理,就不理会诏令,与羊胜和公孙诡在梁王宫夜夜笙歌、饮酒作乐,一连过了好几天。
手下有位官员再也看不下去,就走过去屏退歌女。刘武正在兴头上,见此情形站起来愤怒地指着这位官员大骂:“好你个韩安国,想反了?!”
韩安国拱手道:“大王请息怒,请听微臣一言。”
“有屁快放!”刘武被扫了兴,心情很不爽,但是知道韩安国是个忠臣,才压抑住满腔怒火。刚才那情形若换作其他人,早就成了刘武的刀下魂。
韩安国问道:“请问大王一个问题,是前太子刘荣与皇上比较亲,还是大王您与皇上比较亲?”
屏退歌女,就是问谁亲的问题。刘武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谁不知道刘荣和皇上是父子关系,自己和皇上是兄弟关系,于是的不耐烦地说:“那不废话吗?刘荣是他儿子,我是他兄弟,肯定儿子比较亲。”
刚想补一句韩安国是不是脑子进水了,韩安国却走前一步说:“刘荣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被下狱问罪,亲儿子尚且如此。如今发生了那么大的事,大王您现在是有太后撑腰,皇上自然不敢把你怎样,一旦太后仙逝,那就难说了...”
刘武听后,顿时吓得火气全消,酒醒三分,楞在原地好一会才回过神来。想起刘荣只不过侵占太庙土地就被下狱问罪,而自己却派刺客刺杀了十余位大臣,相比之下,谁罪轻罪重,不言自明。韩安国说的是实话,皇上肯定不会放过自己。
刘武是越想越害怕。
几经前思后想,刘武为了自保,决定赐死羊胜和公孙诡。
次日招田叔前来,献上人头,称:“刺案皆为此二逆臣所为,已伏法。”
田叔可不好糊弄,连日来的调查,心中已然十分清楚,但是刘武说的他不想反驳,既然刘武有意安排了替死鬼,再反驳争论也没什么意义了。
于是假装向刘武了解了一番案情之后,就带着廷尉人马回长安了。
田叔两手空空赴梁国,又两手空空回去,令众部下很费解,因为一般审案,尤其是大案要案,刀、帛、竹简免不了堆满一车,甚至是两三车,而田叔则轻车从简,只用小布袋装了一些,一点都不像是办案的,倒是像出游的。
有位部下忍不住就问,大人为何如此?田叔笑了笑道:“我要是记载满满的一大车证据回去,皇上是要处理梁王呢,还是不处理?处理的话得罪了太后,不处理的话以后没人会听朝廷的了。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部下追问,皇上要是责怪起来如何是好?田叔答道,本官自有妙计。
景帝得知田叔回来,便亲自出来相迎,见了田叔,立马就问:“如何,是否梁王指使?”田叔就把调查结果给景帝说了一遍,最后指出,主谋是梁王,羊胜和公孙诡是替罪羊而已。
景帝之前也不敢相信,自己的亲弟弟会干这事,听后就焦躁不安,来回走动,不知如何向太后交代。
田叔知道景帝心思,禀告道:“陛下,微臣自作主张,所有证据已被我焚毁了。”
景帝一下就明白田叔的意思,正如田叔与部下所讲景帝的难处,如今焚毁了证据,就相当于化解了景帝进退两难的境地。
景帝的愁眉苦脸顿时舒展开来,微笑地拍着田叔肩膀说:“爱卿会办事,爱卿会办事!”
见完田叔后,景帝立即去见窦太后,告诉窦太后,此事与刘武无关,乃其下属羊胜、公孙诡所为,已被伏法,刘武现在梁国还好好的。
窦太后一听,这些天拉到嗓子上的心终于掉了下来,心情大好,吩咐左右上膳,表示要吃东西。景帝见状也颇感安慰,顺势坐下来陪太后。
景帝很清楚,亲弟弟干出这么大的事,以后自己驾崩了,那还不反了?顿时觉得芒刺在背,很不是滋味。但是又不想伤了太后的心,于是决定先把这事放一放。
梁国那边,刘武也不傻,认为这事还没完,就决定亲自去一趟长安,负荆请罪。
到了关外,官员如之前一样,让刘武换乘皇帝的座驾入宫。喊了半天,不见刘武出来,于是官员前去察看,不看还好,一看吓一跳:梁王不见了!
四下寻找皆不见踪影,官员大惊失色,慌忙回报。
窦太后得知此事,头上乱冒金星,两眼一黑,就扔在了地上。等缓缓清醒过来,大喊大哭:“皇帝杀了我儿呀,皇帝杀了我儿呀...”
景帝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连声道:“我没呀,我没干这事呀...”百口也难辩。
其实景帝还真怕刘武出什么事了,要是真的挂了,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于是派人四下搜寻刘武踪迹,甚至还动用了战争时才使用的精锐部队细柳军营。
原来刘武耍了个小聪明,在快要到达的时候,就偷偷溜了,仅带了一名贴身侍卫,往长公主府上奔去。
长公主见了弟弟这般模样,于心不忍,就陪刘武一起进宫,向景帝请罪。
等得知梁王跪在宫外负荆请罪的消息后,众人舒了一口气。
景帝则急忙奔跑而去。一见面,景帝亲自为刘武解开束缚,兄弟俩是抱头痛哭。
刘武虽然犯了大错,但是由于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善于把握人际关系进行调处,最终全身而退。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是离太子之位也渐行渐远了。
经过此事后,窦太后就不再提立刘武为太子之事,景帝与刘武的关系也大不如前。
因此,刘彻的太子之位终于稳固了下来。
那么,最终登上皇位的刘彻,是否就有一番大作为呢?初登帝位的他,是否能按自己意愿做事?当中又遇到怎样的阻碍和挫折?请继续关注下一章:废立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