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未来教育发展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从国家教育方针来说,当然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对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基本规范。
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及联合国、OECD等都对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出一些结构性描述。我国也提出面向21世纪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构成核心素养的若干方面,比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方面,这些都为我们理解时代需要的人才特征提供了画像。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未来需要的人才绝不仅仅强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这些智力因素,还更强调非智力因素。比如,有理想、有积极向上的力量,能与人合作、能创造等等。
朱永新:应该说,为满足工业化大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能适应流水线工作、拥有基本读写算能力的大批技术工人,也就是能掌握和应用既成知识的人,所以传统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传承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和掌握能力。但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流水线上的很多重复性劳动已能被机器替代,仅传承和掌握既成知识已远远不够,还要能创造新知识,发展创造力和应对生活工作新挑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说,面向未来的教育要更注重创造性,这也是未来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别。
未来学习中心:让每个人都有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朱永新:未来学习中心肯定跟今天的学校不一样。
今天的学校某种意义上还是孤岛,可以相对独立地办学,完全能实现自己的封闭性内循环,本质上也不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更大的连通。未来学习中心则是彼此连接的环岛,学生可以不再像现在这样固定在一所学校学习,而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比如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在那个学习中心学习艺术,在另外一个学习中心学习科技,而且可以跨区域、跨国界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未来学习中心可以是实体型的,也可以是网络型的。
这就相当于把学校这一垄断教育的“围墙”拆了,同时把千千万万个围墙里可以实现自循环的教育资源进行拆分,再让他们和社会中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再排列、再组合,最后形成一个更大、更开放、更多样,可跨国界、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时空的教育资源互动体系,学生在里面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课程。
未来学习中心会让教育呈现更多新景观。比如,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将被重构,固定的班级、教室格局会被打破,学生上课要用教室时每个房间都要预约;因适应工业化生产方式和成年人工作生活节奏而设计的学校生活节奏和节假日也会被打破,学习时间很可能变得更加弹性,甚至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时间,学习中心很可能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变成全天候服务。类似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机构,将会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习中心,社会培训机构、教育机构和正规学校的壁垒也会因统一的学习中心身份而打破,学生没必要疲于奔命于一放学就去培训机构,负担大大减轻,学习幸福感也会提升。到那时,哪个学习中心好就注定更受欢迎,最后在优胜劣汰机制下,教育资源会保持持续更新迭代的动力,促进教育质量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