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书的精华在于与诸弟书及训子书,其为世所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坦将“金针”度子弟
曾氏的这两类家书,绝非世人所常见的报平安道家常的书信。乃是作者抱着极大的责任心和殷殷企盼之情,以书信为函授教材,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弟。虽然,传统观念父兄对子弟有教育之责,但真的如作者这般做的,真的太少了。
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正是由于作者坦将“金针”度子弟,我才能看到这么宝贵的家书,才能轻易地获取到作者的“金针”。
作者关于读书的“金针”,便是《大学》《中庸》里的“格物”、“诚意”。在作者看来,穷究事理,诚意躬行,便可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
细想,历史大凡有名之士,都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曾氏的难得之处在于还教育了诸弟成才)。远的不说,近如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傅雷家书等等。
二、子弟成材验“金针”
曾氏有四个弟弟,依祖父辈的序列排,分别为四弟曾国潢、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国荃、最小的弟弟曾国葆,与他相比分别小十岁、十二岁、十四岁、十八岁。在后来的岁月里,除了四弟在湘乡的原籍经营农业外,其余三弟均投笔从戎。六弟在三河之役中战死,季弟镇压太平军围南京时染瘟疫病死,九弟则是打下南京的首功之人。
曾氏的子弟几乎个个成才成器,或成为其事业的得力助手,或成为其家族的薪火传人。这也有力验证了作者“金针”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