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园林的发展可谓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尤其是文人造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园林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更在造园理念上融入了大量的文人思想和一些独特的文人情怀。本文将从明代园林的设计特色、人文开始大量跻身进入造园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当时园林的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明代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明代园林,人文内涵,历史价值,园林艺术,文人造园
研究意义及其背景
我国的园林至诞生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本文将以明代园林为研究对象,对当时园林中所涉及的文人思想和独有的历史价值进行发掘和阐述,并且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对当时的造园技艺和思想作出理解,从而为我们现代造园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前人理念
一、明代园林的设计特点
1.1 明代园林的整体布局
(一)崇尚自然,浑然天成
中国园林诞生以来,都在遵循因地制宜,取景于自然,在传统建筑在建造过程当中都严格遵循自然的规律,明代园林的建造亦不例外 ,但明代的园林去给人一种取景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感觉,其缘由还得由《庄子》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谈起。由于当时儒家思想在明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和发展,尤其在张居正的改革下,认为儒家思想为当时的正统思想,后来官至宰相,连他都这么认为,不得不说,儒家的思想确实受到了明朝官方的认可,在此之前,及明代初期,朱熹的理学逐渐兴起,并成为明代的官方哲学。在随后的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阳明心学遍及大江南北,出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局面。王门后学分化为八大学派――黔中、江右、浙中、楚中、闽粤、南中、北方、泰州,特别是泰州王门将阳明心学传播到平民百姓之中,并最终引领出了东林学派的书院讲学运。以及理学所注重经典文献的解释和注释,强调天人合一、心性修养和致良知的重要性并得到了认可,而且明朝后期,李贽提出童心说再一次引领了新时代的社会风尚,部分士大夫逐渐不拘泥于传统的桎梏,以本心觉醒为前提,所以当时的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广泛渗入。由于此思想的介入,园林在设计布局中便大量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园林的建造上依景于自然,讲求浑然天成的布局便油然而生。如当时的苏州园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移步换景,景美宜人
明代的园林建造中,造园师通过“借景”手法的应用,将园林的空间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园林中,园林空间的营造往往通过对比手法,即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等,以“借景”增大维度、增多维度来营造空间的阔窄。“借景”不仅是“虚无”空间的巧妙应用,还能通过园林的巧借营造空间的疏密。空间的曲折变化一定程度上让空间关系更具有疏密,疏密对比使得空间产生韵律和节奏感,也可以说空间具有层次感。以明代江南有名的“拙政园”为例,拙政园是明代时期苏州园林中最具有代表的古典园林之一,在建造布局上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手法,使游人在游览时能不断地发现新的景致,体验到移步换景的乐趣。园内的建筑和景观布置精心,结合了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使整个园区呈现出优美的景色,如怡园,怡园是拙政园的主园,其中有精美的假山、水池和亭台楼阁,展现了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致,让人感到宜人而美丽。同时,园内的植物种植也注重景观效果,营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游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总体而言,明代拙政园在建造上充分体现了移步换景和景美宜人的特点,成为了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园林景点。
(三)开窗赏景,闲适赏景
明代园林在设计上注重开窗赏景和适意赏景的特点。开窗赏景是指园林中的建筑布局和窗户设计,能够让游人通过窗户欣赏到不同的景致;适意赏景是指园林中的景观布局和植物种植,能够让游人在适宜的位置和时机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在明代园林中,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拙政园中,建筑和景观被巧妙地布置在一起,游人可以通过建筑内的窗户或门洞,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如借窗远山、借窗赏花等。同时,园内的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景观也被精心布置,使游人在不同的位置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体验到适意赏景的乐趣。
另外,如拙政园中的怡园、茗香斋、诗意廊等景点都体现了开窗赏景、适意赏景的特点,游人可以通过建筑内的窗户或走廊,欣赏到不同的园林景致,体验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这些设计都使明代园林成为了一个赏景的乐园,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
(四)错落有致,精巧玲珑
明代园林在建造格局上通常采用错落有致、精巧玲珑的布局,其目的往往是为了让园林在设计上更加的具有合理性和趣味性,给来往参观的游者留下更加美妙的自然感。如当时有名的苏州留园和清晖园对此技巧就运用的非常巧妙。
首先,留园的建筑布局上错落有致。园林中的建筑(如亭台楼阁)和景观(如假山、水池)被精心布置,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整个园区内。这样的布局使得游人在游览时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景致,增加了游园的趣味性。
其次,留园的园林景观设计精巧玲珑。园内的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体现了精巧玲珑的美感。例如,假山的造型、水池的曲折、亭台楼阁的精美装饰等,都展现了明代园林精细的景观设计。
再如清晖园,园中的主体建筑是临江而建的“碧溪草堂”,这是一座两层高的木结构建筑,以青砖砌成,显得古朴典雅。碧溪草堂在窗户上的设计更加别具一格,从窗内向外看可以欣赏到园内最美的景色,就和现代的江边大厦一般,有着独到的设计风格。此外,园中还有“澄漪亭”、“惜阴书屋”、“红蕖书屋”、“留芬阁”等建筑,这些建筑或依水而建,或建于山林之间,为游客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视觉享受。
总的来说,明代园林在设计上大力的展现了明代建筑的精致和优美,园内的建筑错落有致,布局自然,以水景为主,辅以假山、亭台、楼阁等建筑,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使得园林成为了一个精致而富有变化的游览空间。
1.2 园林中的植物景观
明代的园林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中运用了多样化和和谐统一的思想,在植物的选取中,常常会考虑地形、气候、土质以及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观赏价值,因此除了当时当地的植物和树种以外,还会从外地引进一些植物,如菊花、玫瑰、海棠等以满足当时的造园需求。例如当时的颐和园中,岳云楼的檐下悬挂着“瑞雪迎春”木牌,预示着春天到来,四周的梅花争奇斗艳。在南方,如苏州园林则注重营造自然、富有情趣的场景,常见的有牡丹、梅、桃、杏、李、樱花等。
二、明代园林的人文思想
2.1 对自然的热爱
明代早中时期的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正常,百姓的生活水平还算可以,于是当时的文人墨客便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为了体现自我的闲情雅致和内心涵养,他们便山水作画,以此参与到造园活动中。他们在园林设计中追求模拟自然的理念,力求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景致。他们常常利用地形地貌,通过布局假山、水池、树木等元素,来模拟山水景色,使园林成为一个小型的自然世界。这种设计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他们还在园林中常常布置诗意的景观,例如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取名有典故的亭台楼阁,布置池塘水景等。这些景观都是基于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通过诗意的方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对大自然的看法,文人们在园林中布置书画作品,或者在园林中创作书画作品,以此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书画作品常常取材于自然景色,如山水、花鸟等,通过笔墨来表现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热爱。
2.2 对历史文化的追忆
明代文人在参与造园的过程中为了表达内心对前人的缅怀与追忆,在园林建设中常常保留或仿建古代建筑,如古代的亭台楼阁、古风建筑等。这些古建筑的保留和仿建,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和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同时也为园林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他们还会常常为景点、建筑等命名或题词,这些名称和题词常常与历史文化相关,取材于古代文学、历史典故等,通过这种方式来追忆历史文化,传承古代文化。
2.3 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随着明代进入中后期,社会风俗趋向精致奢侈,奢靡之风逐渐兴起,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念面临新的挑战。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内心世界,开始对官场产生厌恶,而归隐与否,还是出仕与否成了当时文人们内心的主要矛盾,而关于园林建造的禁令放松,为了寻找答案,文人们在造园中产生了大量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他们开始认为隐居世外是最好的选择,从而寻求自我内心的适意,可以将之称为隐适。所谓“隐适”,重 点不在于“隐”,而在于“适”。由于普遍存在的隐居思想,明代文人园林在园林生活 中,也以隐居为乐。但是到了明朝,隐居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隐于原野过渡 为隐于都市。在这种都市隐居生活中,都市的喧闹无疑会影响文人隐居的状态。而文 人园林的环境优雅僻静,恰好可以为文人在都市的隐居提供场所。是以在文人园林中, 文人可以在自我的一方天地中,畅享隐适之乐。
2.4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随着明代当时种种社会原因的推行,文人们开始对自己内心向往的生活大胆表现,其中最流行的便是“适意生活”,及“自适其适”,讲的便是是排除外物的驱使,从而实现自我内心的适意。如当时文徵明在《拙政园记》中所表现的向往:
“不求一片宫殿来满足他的隐逸之志,却羡慕君主的奢华。”
由此可见,文徵明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明代文人在园林中隐居,享受逍遥自在的生活,这一点可以直接从明代文人的诗歌中找到相关描述。明代张羽在《沈氏宜春堂屏徐给事贲所画春云叠嶂》中写到:“主人爱玩不下堂,清晨扫地坐焚香。”以及“人生逍遥在杯酒,万事浮云又何妨。君啊,何时归去来,画中青山等你多时。”作者在诗中描绘了园林主人“爱玩不下堂”、“坐地焚香”等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并提出“人生逍遥在杯酒”的观点。一杯酒就可以实现逍遥自在,并非是酒有多好,而是文人们在园林中自由自在,内心愉悦。因此即便是饮酒,也能体现出逍遥自在的状态。这揭示了明代文人在园林隐居状态中的逍遥自在生活。
因此,明代文人在园林之中过着隐居于城市的生活。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他 们或者安心进行书画诗文创作,或者享受着惬意的生活,实现了自我的隐适。
三、明代园林的历史价值
3.1 园林文化的传承
明代园林在建筑风格上传承了唐、宋以来的园林建筑风格,同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建筑风格。这种风格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其次是明代园林在艺术上传承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注重诗情画意的表现,追求园林的意境美。最后,为了继续发扬以前的园林文化,明代园林在文化上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同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文化。这种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自然与人的共生共荣。
3.2 园林艺术的创新
明代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人园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明代文人园林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代文人园林在造园理念上进行了创新。明代文人提倡“适意”思想,主张园林应当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美。他们尊重自然,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感,强调“天然之趣”。在园林的布局和设计中,他们注重营造自然的景致,力求使园林成为一个小型的自然世界。这种“适意”思想的提出,是对传统园林理念的一种创新,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追求。
其次,明代文人园林在建筑风格上进行了创新。他们在园林中保留或仿建古代建筑,如古代的亭台楼阁、古风建筑等,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建筑元素,使园林建筑风格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对古建筑的保留和创新,使得园林建筑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风貌。
此外,明代文人园林在艺术品的收藏和展示上进行了创新。他们常常在园林中收藏和展示各种艺术品,如书画、古董等,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和传承。这种做法使得园林不仅成为自然景观的展示场所,同时也成为了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地。
总的来说,明代文人园林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造园理念、建筑风格和艺术品收藏展示等方面。这些创新丰富了园林艺术的内涵,使得明代文人园林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3.3 园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明代园林的历史价值在园林与当时社会关系的处理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表现,而这些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明代园林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明代时期,园林不仅是贵族士大夫们的休闲场所,更是社交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园林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仅刺激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园林也成为了社会精英们展示自己品位和文化修养的重要舞台,园林建筑、景观和园林诗歌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争相追捧的文化符号。
二、园林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在明代时期,园林也成为了政治权力的象征和延伸。许多皇帝和官员都会修建自己的园林,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审美情趣,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政治权威。园林的建造往往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因此园林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也成为了官员政绩的一种象征。同时,园林也成为了政治权力施展的场所,许多政治活动和外交交流都在园林中进行。
三、园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明代时期,园林的建造和维护成为了当时经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园林的建造需要大量的材料和劳动力,这刺激了当时的建筑业、园林艺术、园林装饰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园林也成为了当时经济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场所,园林内的茶室、书屋、画廊等都成为了商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四、园林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园林在明代时期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园林中的建筑、景观、园林诗歌等都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创作和交流的重要主题。园林中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当时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结论:
明代园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将园林的发展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反映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在当时的园林中文人们自由自在地享受着适意人生,这种适意的生活状态与文人们一直所追求的适意思想一脉相承。当时文人园林以“适意”为核心理念,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结合。而当时园林中的建筑、景观、植物、艺术品等元素也都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历史和艺术的独特理解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更融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对明代园林文人和历史价值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园林文化,将中国园林这一瑰宝带到更高的历史舞台,为全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张鸿超. 明代文人园林“适意”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22.DOI:10.27103/d.cnki.ghebu.2021.000576.
明代文人的闲居生活
从明清时期岭南文人雅号,看园林要素体现审美意趣,向往山水自然 阿箬说
明代文人如何造园?其“适意”思想又是如何体现.baidu.com
明代中晚期苏州私家园林建造布局研究.baidu.com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
程朱理学,亦称为“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