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这本书的笔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人的本性和行为的解释,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他一直声称自己的研究为精神科学,并将它与物理做过类比以确认它的科学地位。事实上,无论是以现在对科学界限的普遍划分标准,即可证伪性来判断;或者是仅以我并没做过任何样本分析的主观认为,任何形式的心理分析都不可避免的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性,即做不到完全的可重复性,就无法认定这是一门科学。所以我想,精神哲学,可能才是更适合的一个名字。
他的研究大约分为三个时期。
前现代时期主要以梦的分析,以及口误,诙谐等的隐性内涵来提出潜意识的普遍存在。他认为,潜意识就是被压抑的意识,梦就是潜意识愿望满足自己的一种形式。并且认为,那些并没有显现出来的潜意识也是可以在关系中互相影响的。
现代鼎盛时期他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概念。我自己也认为,这些概念的提出区别与关系,正是他整个研究分析中最精华最出彩的一部分。
本我是本能构成的,而本能就是潜意识活动的终极原因。本能是两种原始力量的混合物,爱欲与破坏,或者也有人把它们叫性与攻击性。弗洛伊德说,本我是一片混沌,一锅沸腾着的兴奋物,充满能量,却毫无组织,没有逻辑,没有时间观念,不分好坏,更没有道德标准。
自我首先是一个物理存在,它是外部世界与知觉意识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自我保存。它实际上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既要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又要防止内部世界提出过度的要求,以求得自我的生存。很多时候,它的内部敌人才是更难对付的。
超我由两部分组成,自我理想与良心。自我理想我理解大约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类似。而我认为,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基础需求,在这个意义上,它实际上是一种本我理想。良心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传和继承,我理解它就是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体系。
自我的活动,就在于相互协调同时满足本能的要求,超我的要求和现实的要求。而这三者却经常互相分歧甚至互相冲突,无怪自我会时常心力交瘁乃至间歇性失常了。
后现代时期主要是恋母情结的提出。我对这个理论不是很感兴趣。本人女,自然不会有太强烈的恋母情绪,但是自认为也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恋父情绪。或许追究到潜意识的层次我依然是有的,只是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承认那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有一点,原生家庭的成员关系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不过这点该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说到这想到了罢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最初作为医学领域的研究自然逃不开它的临床意义。而心理问题的症结在于,除非当事人认可这种解释,才算达到了解释。所以心理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循序渐进或者立竿见影的让当事人自己完成解释。精神分析虽然不具有科学的稳定性,但是仍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到疗愈的效果。所以事实上我想,也许很多人的心结并不需要一个真正客观意义上的因果解释,只需一个能达到疗愈效果的解释就够了。
后现代时期也有不少心理学家继续拓展了精神分析的道路。最突出的就是“关系论”的思想:人永远处在与客体(他人)的关系中。本体不是发现的,而是创造或再创造出来的。只有当某个人感知本体时,本体才存在。
“我所拥有的最个人最核心的东西,即我的本体,不是在我身上,而在你我的相互作用中,或在每一个分裂的我中。”
“我们永远处于关系中。”
“倘若没有伙伴,任何人的舞步都毫无意义。”
以上我摘抄出来的三段,大约能够隐约感受到这种关系论的核心思想。我的理解是,对一个个体的本体认知并不是客观的。这种认知有来自于他人的,也有来自自己的。即使是他人或者连同个体本身的认知都能达成一致,事实上这根本没有可能,可即使这样,这认知也不是客观的,它仍然是各种主观的联合。但对于个体而言,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他自已对自身本体及一切客体的认知,本体的认知构成存在感,客体的认知构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