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皇帝称武帝的人都是以武功见长,如汉武帝、梁武帝、晋武帝等,如明武宗只能说他喜欢武术、豹房等表面东西,而非文治武功过人。
晋武帝名司马炎,他父亲是司马昭,司马昭接任大哥司马师之位。司马昭一直感怀司马师的功劳,因为司马师无后,所以司马昭把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司马昭常常说:‘’天下是我哥哥打下的,我要把王位传给司马攸。‘’底下的大臣说:‘’世子司马炎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恐怕这幅天生异相不是做臣子的相。而且他作为储君时间很久了,又没有过失,更换储君不利于天下稳定。‘’司马昭听完后就打消换储的念头,但是他特别交代司马炎在他去世后要好好对待司马攸。
史书记载:司马炎长发委地,两手过膝。看来算是个美男子,又爱读书,所以在士族中颇有人望。承祖、伯父、父亲的基业,混一宇内,伟绩丰功,与秦皇汉武相差不远。而其成败得失,也可堪为后来者借鉴。得者:多智略、宽厚、用人唯贤。失者:奢侈、和稀泥、所托非人。
司马炎拔马隆于卑微,用之破西鲜卑树机能,开拓凉州之地。而东鲜卑慕容氏虽然人才济济,对西晋也只能俯首称臣。而南征东吴之时,朝廷时有异议,贾充一派强烈反对,认为东吴有长江天险可守,且吴人擅长水战,取胜把握不大。主战一派大臣张华、羊祜认为:一、吴主孙皓暴虐,残忍好杀,喜欢用剥人脸皮、挖眼、剁脚等酷刑。且大臣女儿出嫁前要先接受孙皓挑选,漂亮的充入内宫,君臣上下解体,如果孙皓不幸亡故,东吴另立明主,江南未易可图。二、晋已占据天下九州之八,东吴只据九分之一,物产和人口上晋国占据绝对优势。三、东吴防线沿着长江,防守的要点太多。集中突破一点登陆后,势如破竹,且蜀地战船沿江顺流而下,占据地利。四、东吴宿将如陆抗都已亡故,新任将领都是高官子弟,没有经历战争,战斗经验缺乏。司马炎听了两方争论后,决定支持主战派。他先派羊祜镇守边境,瓦解敌人的斗志。羊祜凡是进吴境割麦,必定留下等额的布匹;吴人射中的猎物跑进晋国境内必定返还;吴国士兵被俘虏,不被虐待反而好吃好喝的招待,然后送回东吴。所以在吴晋的边境,羊祜的民望直线上升,仿佛现在台湾高雄市长韩国瑜,蓝绿通吃。
羊祜做好了先期准备,临死前推荐杜预接任。司马炎派出王浑、王睿、司马伷分兵攻击东吴,东吴果然兵败如山倒。有诗云: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后主孙皓扶梓出降。
而其宽厚之处,很多帝王很难企及。司马炎把魏帝曹奂赶下台,还封为陈留王,优待有加。允许曹奂保留魏祖七庙,原来曹魏的王降爵为公,没有赶尽杀绝。对待蜀汉的降臣也是择优录用,没有一概排斥。东吴暴君孙皓投降后也得到礼遇,封为归命候。有一次宴请孙皓的时候,给孙皓安排了北面为臣的座位,对孙皓说:‘’我给你安排这个位置很久了。‘’孙皓回答:‘’臣在南方也给陛下准备了这样的座位!‘’按照孙皓这样不逊的回答,换个皇帝估计都要杀他了,可是司马炎只是笑笑而过。参考宋太宗赵匡义对待南唐后主李煜,就知道晋武帝有多宽厚了。攻下吴国后,晋武帝下令免去江南二十年的赋税。他的怀柔政策不仅仅平息了吴蜀百姓怨气,而且为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东渡建立政权奠定了民意基础。
司马炎曾经从容问大臣刘毅:‘’我能和以前什么国君相比?‘’刘毅说:‘’陛下可以比汉朝的桓、灵二帝。‘’司马炎问:‘’我不至于那么差吧,跟两个庸君相提并论。‘’刘毅回答:‘’其实陛下还不如他们两,桓灵卖官,得钱进入国库;陛下卖官,得钱进入私人腰包。‘’司马炎对此也是一笑而过,没有追究。他的另一位大臣和峤是个财迷,号称‘’钱癖‘’,每天以数钱为乐。和峤家里有棵好的李树,怕别人把种子盗走培植,每次销售李子都把核去除。晋武帝向他讨要李子,和峤只给了区区数十个,晋武帝也不生气。大臣有时劝谏错误,他也不责怪。他的叔祖司马孚在司马炎篡魏后,仍然自称‘’曹魏纯臣‘’。司马炎也没有强迫他,允许他死后在墓碑上刻上曹魏时期官职,不仅仅没有清算他的后代,而且还封他的几个儿子为王。一般而言,无论皇亲或者国戚,革故鼎新后大臣都要展示忠诚,否则即使不诛灭也是被疏远禁锢,所以司马炎做人非常厚道。而大臣卫瓘在醉酒时,拍着御座大叹:‘’此座可惜!‘’暗示太子司马衷是个傻瓜,司马炎表示不满只有一句:‘’卿饮酒醉耶?‘’并不加罪。
自汉魏到晋,提拔人才多由‘’察举制‘’。所谓察举制度就是由官吏察访士人的才华和品德,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汉文帝、汉景帝屡次发出诏书,要和‘’贤人士大夫共理天下‘’。曹操和孙权都曾是‘’察举制‘’的受益者,两人都‘’举孝廉‘’。被举荐的人很快就会进入仕途快车道,但是到了后期这个制度就变质了,变成贵族子弟晋升的快车道,变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因为‘’察举制‘’的执行者是各级官吏,所以他们举荐的多数是亲戚朋友,寒门之士进阶无门。司马炎擢拔马隆、傅玄、张华等于寒门,其中马隆攻灭西鲜卑,拓地千里;张华辅助晋国平定东吴,张华其人才华横溢,在贾后当政时维持天下太平,《晋书》别有传。察举制是好东西,但是好制度也要好人执行,不然都会荒腔走调。那时还没进步到隋朝的开科取士,所以晋武帝能超越察举制选拔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
司马炎的前半生工作积极有效,晋国很快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农业得到极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历史上称司马炎在位的几十年为‘’太康之治‘’。后期逐渐喜欢饮酒作乐、批阅奏章也不积极,喜欢女色并且亲近国戚,而且对物质的追求日甚一日。攻下东吴后,孙皓原来的妃子都被他充入后宫。后宫佳丽三千再也不是梦,搞得他没办法按照计划表临幸,只能等宫车随机停在哪就睡到哪。如此多的嫔妃耗去的不仅是他精力,还有国库的银子。
随着国库充实,司马炎对臣下、妃子赏赐就开始多了,一股奢靡之风在晋国上下兴起。大将军石苞的儿子石崇和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比富,用锦做路障,用蜡烛做燃料,多么暴殄天物。像杜牧的《阿房宫赋》写的: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国库的财富不是藏于民间而是白白耗费了。而大臣何曾每顿饭要花一万钱,居然还叹息满桌子的菜没兴致动筷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奢靡之风上行下效,以至于亡。司马炎没有制止这样的风气,反而经常帮舅舅斗富。有一次他赏赐红珊瑚给王恺,王恺认为已经是极品,拿出来显摆。石崇一把砸碎了,王恺以为石崇妒忌。石崇说:不要忙,我的拿出来你看看。石崇的珊瑚比王恺还要高还要多,王恺怅然若失。而石崇也因为炫富,最后被孙秀逼死,他的宠妾绿珠也如落花坠落,此是后话。
司马炎的赏罚不明和稀泥也导致了一些纷争。贾充只是个阿谀奉承的大臣,一直反对攻打吴国。直到王浑、王睿打到长江边,战争取得极大进展,他还是极力阻扰。而心底里他知道晋国必然取胜却反对,无非是担忧失宠。贾充为了私人利益危害国家的利益,并不仅仅是‘’佞臣‘’,而是奸臣。在王睿要攻下建业前夕,他还在晋武帝面前说:‘’伐吴之计错矣,非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晋武帝刚收到攻克吴宫的捷报,把捷报递给他,他才汗如雨下。可晋武帝因为贾充是太尉贾逵的儿子,居然对这样‘’乱国沮军‘’的行为不处罚,还给以了赏赐,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王睿和王浑分道进兵,王浑逗留不前。结果王睿过石头时,王浑要求王睿的水军回头商议,并按照命令接受他的指挥。王睿趁着风势直入建业,取得第一功。王浑嫉妒王睿功劳,上书控告王睿‘’不受节度‘’和‘’抢掠吴宫财宝‘’。因为王浑的亲戚朋友都是大官,无理也闹三分;王睿出身寒门,结祸强宗,没人替他分辨,只好上书自理,言辞激切。司马炎只好下旨说二人之功不相上下,赏赐相当。这样和稀泥的做法没有解决两人恩怨,王睿的功劳也因为屡次上诉被认为居功自傲,每次他见王浑都要严阵以待、露刃相迎。
太子司马衷是个傻瓜路人皆知,因为太孙司马遹非常聪明,深得司马炎的喜欢,所以司马衷才没有被废。卫瓘多次说司马衷不了家事,司马炎也怀疑司马衷的智商到底能不能掌控局面,所以他写了几个军国大事让司马衷回答。太子妃贾南风着急了,让枪手赶快写答案。太子府的参谋写的答案文笔优美又用典故很贴切,一个亲信看了后说不行。贾妃问是何缘故?亲信说:‘’太子不学不慧路人皆知,这样的回答会令人生疑,不如按照平铺直叙的话语更好。‘’于是用大白话写了答卷交给晋武帝,晋武帝看了很满意,遍示群臣,又特意交给卫瓘看,说:‘’你说太子不称职,这下看了如何?‘’于是朝廷上下都知道卫瓘私下有諫。晋武帝这个做法很欠妥当,简直是出卖大臣。所以贾充听说后,跟着贾妃大骂卫瓘:‘’卫瓘老贼,几破汝家!‘’贾南风对此非常记恨,当政后卫瓘家族就倒霉了。司马炎对自己儿子品行完全不了解,在选择接班人时犯了巨大错误。
晋武帝考虑到前朝因为异性诸侯割据,很难治理,而曹魏因为没有宗室在外掌控军队,所以被赶下台基本就是政权和平转移。司马炎于是把宗室都分封为王,所在军分区兵权都归王爷,他认为这样的话,万一京城有事,这些王爷能带兵勤王。设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有兵有将的王爷都想当皇帝,何况京城的皇帝还是白痴。于是酿成‘’八王之乱‘’,宗室互相残杀,太平盛世毁于一旦。
到了晚年,司马炎开始多病。人多病后就容易多疑猜忌,他很担心自己弟弟司马攸会篡位。司马攸在大臣里面威望很高,司马炎生病时大臣们都强烈要求司马攸辅助少主。司马炎却听信谗言,准备让司马攸离开京城,往他的封地齐国。群臣都上书劝谏:您只有这么一个亲弟弟,怎么不留下他当周公辅政?大臣没有上书挽留还好,一挽留司马炎更是生气,催促司马攸上路。司马攸估计也生闷气生病了,要离开京城的时候突然大呕血死掉,估计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司马炎这下很后悔,只好采用下个预案:让汝南王司马亮和国舅杨骏辅政。杨骏想大权独揽,控制了宫廷警卫,完全不按照遗诏办事,甚至篡改诏书。诏书上只写杨骏辅政,把诏书拿给司马炎看的时候,司马炎连反对的力气都没有,只能点点下巴表示赞同。随后一代枭雄就此归西,文臣宿将早已物故,留下庸庸碌碌的杨骏把西晋朝廷搞得一塌糊涂。经历杨太后和贾后的争夺,晋朝的人才和实力开始削弱。没有选择好接班人,没有配备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辅佐太子,没有让自己亲近的兄弟子侄留守京城,这是司马炎的一失。
司马炎又惩于魏朝州郡兵力太强,蕃镇跋扈难治。把郡县兵马全部撤销,当时有个大臣就说:这样一来,万一郡县出现中小型的骚动叛乱无法控制,小的骚乱最后会形成大的叛乱。果不其然,在西晋‘’八王之乱‘’后,还有许多小规模的叛乱,甚至连僧侣尼姑发起的叛乱郡县都控制不住。南北朝的宋齐梁陈承袭晋武帝的制度,社会治安经常管理不好,也是一大失误。
晋武帝在历代皇帝里也算是英武仁厚之主,但是晚年荒于游宴、怠于政事,选择储君又出现重大失误。其人如开隋的隋文帝,隋文帝杨坚虽然也混一宇内,但是隋文帝刻薄残忍,晋武帝宽大仁厚,此为大不同。最终隋文帝也是因为选择了杨广而导致隋朝覆灭,临终之时隋文帝也大叹:‘’独孤后误我!‘’古人云:知臣者谓之明君,知子谓之贤父。晋武帝和隋文帝一样,都是‘’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典型。李世民对《晋书》极为重视,亲自写了几篇序论,批评了晋武帝忽视了‘’治无常治‘’的道理,晋武帝误认为天下稳定可以自然一直维持下去,而忘记了励精图治。所以李世民在位时,借鉴前代之得失,创造了贞观之治。但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他选择了李治当储君。李治与武媚娘私通,遂令后世有‘’聚麀之誚‘’。而李治常年患有高血压、眩晕等毛病,不能批阅奏章而令武后代替,中宫有‘’二圣‘’之议,皇帝大权旁落。最后武周代唐,唐室宗亲险遭覆顶之灾。总之,历史总有相似的地方。晋武帝创立太康盛世几十年,因储君选择不当,导致中原板荡,衣冠南渡,实在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