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领中年妇女们上非暴课渐入佳境,一起逃课,罢课,改课为了去支持某些人,去聚会。越来越真实,坦诚,靠近……
同时,谈到孩子的学业问题,妈妈成长的追求,伴侣的支持问题,总是那么有共鸣,那么不容易。
也有这样分享使用非暴后的进展。
他人的行为或许刺激了我们,但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根源是美好的需要未被满足,或满足了。当专注需要,沟通变得简单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我们自己也不清晰自己的需要,甚至经常变,而对方的行为不会长了眼睛随时满足你。
我深深被大家的信任和敞开打动,同时,很想分享更多自己的觉察给更多人。
这里就又有一个案例。
#自我倾听案例#你的需要比我的重要?
有一夜,我的周二的非暴课讲得意犹未尽,讲到了十点多,老公打球回来了,他严肃地在我电脑前说:我觉得你现在上课很不好。他指女儿没人管睡觉。我就说下次会把女儿弄好再上课。
洗完澡,和老公在房间。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我刚才隐藏的情绪出来了。
我说:我要和你谈一谈。你去打球,我在上课。我们的需要都很重要。凭什么你可以安心的打球,我却不能够安心的上课。他说:因为我一直是今天打球的,你是后来才上这个课的。所以你应该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听了心中很不平,还有个评判出来: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有意义,而且也没有离开家,还是照顾着家。为什么你可以一身轻松还要求我?他似乎觉得我的事根本没有女儿睡觉重要,我们就胶着在那里。
再后来,我体会了自己的需要,是理解支持,认可。但的确一个共同的需要是照顾好女儿的那份安心。
我回想起刚才老公提的建议,他说那你可以换我不打球的日子上课。或者你中间休息几分钟啊,去管管你女儿……
我突然意识到,这真的是好策略。但是在我有情绪的时候,我更倾向于听到指责,被不公平,紧张,混乱包围。当我平静的时候,我其实完全接纳了他的方案。
但是真正执行时,动力有高低。我先去和女儿协商各种方案,自己还是没有执行换日子上课。
为什么呢?
几周后,我在梳理这个案例时,觉察到可能是因为我有一个信念:尽量不要去麻烦外界。也可能是对外界众人的畏惧或者潜在的讨好。
当若干次孩子睡觉都有点晚+这样的觉察,我决定执行第三条方案:协商外界,换日子。虽然这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满意,但是,此刻,我对自己,对他人有了不同的认知。
就是没有一种办法可以人人满意,但是,家庭的需要,自己的需要,用全力重视,不就是等于在带领他人用非暴力沟通全然的觉察自己,有力地为自己的需要负责吗?
在这个案例里,关键词并不是“我的需要比你的更重要”,而是如何真正全然的探索自己,接纳自己,此时,尊重彼此的需要,也变得更容易更自然。
用非暴力沟通的理念,为自己全然的负责,也相信他人会从你身上获益,他们同样会为自己负责,他们也有选择,拒绝,协商的权利。
这背后,是对生命真正的信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