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都在被洪荒少女傅园慧刷屏。
世界都被这个耿直到魔性的少女逗乐了。
“我居然这么快!”
“这是迄今为止我的最好成绩了,我已经很满意了!”
“没有没有,我已经心满意足啦!”
少女在赛后采访中没有像往昔的运动员们那样感谢国家感谢教练,也没有表达继续努力的谦辞,而是毫无遮掩地表达出对自己的无限满意。这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回答虽然打破了我们通常对运动员赛后采访的预期,但人们并没有对这样自我满足的答复发出指责的声音,反而冠以耿直girl而表达出对少女地喜爱。
这样不谦自满又没什么踌躇壮志的采访为什么反而得到全球人民的接受和喜爱呢?
因为我喜欢你这么坦率地喜欢自己的样子呀~
1.你喜欢昨天的自己吗?
采访中,耿直girl听到成绩的回答不是“我还是比第一名落后呢”,也不是什么“我还需要更努力”之类的谦辞,而是“我居然这么快!我还以为是59秒呢!”、“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傅园慧经历了三个月生不如死鬼才知道的训练,用尽全力,然后欣然享受每一点付出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面对自己和外界都真诚而不加掩饰。
接纳赞许而不是表达谦辞是对自己能力和努力的自我肯定。
不太会面对赞许可能是许多中国人的通病。因为我们经常被教导要谦虚要低调,但没有人告诉我们成就感和喜悦对我们的发展更重要。
以前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不会面对夸奖。别人夸我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很窘迫,总是赶紧摆手说“哪有那么好,你太过奖啦”,然后默默地觉得对方只是恭维的说句好听话,其实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出色。毕竟,夸奖和赞美很多时候都是社交的工具,为了更好的人际互动,为了和谐的气氛,为了跟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以及为了获得背后可能存在的经济利益。赞美和夸奖的功利性作用很多,所以很自然地容易受到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不仅仅是对于谦辞背后功利性和冠冕堂皇地怀疑,也是对自我的怀疑:我不相信也不懂的珍惜自己已有的才能和已经做出的努力。
现在再听到夸奖的时候,我会回答“对啊,我也觉得很好呢,我也喜欢这个!”。
作为一个强迫的完美主义患者,也许被别人夸赞的东西依旧没有达到我心里的标准,依旧可以更好更精致,但我学会接受并喜欢它现在的样子,同时也相信它有变的更好的可能。
享受自己才华和努力带来的成果是对自己的真诚。
2.你讨厌今天的自己吗?
当记者说她之比亚军慢0.01秒时,傅园慧并没有表示出遗憾而是说自己手太短了;
在得知自己并列第三时说:“想跟在绝望边缘挣扎的自己说,以前的坚持和努力都没有白费,虽然不是冠军但是超越了自己,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当记者拿名次和成绩帮傅园慧做出外部比较的时候,傅园慧完全没有觉得沮丧或者遗憾,而是调侃因为自己手短。
在得知自己的成绩之后,也没有因为不是第一名不是最棒的而觉得失望伤心,反而觉得超越了自己很开心。
喜欢自己是不被外部标准所裹挟,是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研二的时候我做很多很多的事。跑步、健身、同时带三个考研辅导课,还要写论文看课外书、学英语考雅思参加国际学校,每天几乎就睡四个小时。这本应该是多么鸡血多么励志的故事啊,感觉分分钟就要冲向人生赢家了。
可是现实是,做的事情越多,却感觉越焦虑。
原因呢?
健身,是为了跟上当时和现在都风靡的马甲线:各种健身照几乎要统治微信微博,甚至红到娱乐圈。我也喜欢朋友圈密密麻麻的点赞啊。
学英语考雅思,是想蹭一发出国的高逼格。总是抱怨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太单一死板与蹲牢房没差,总以为自己不适合国内的培养方式,总幻想自己更适合去国外念书。
写论文,是为了研究生评奖的标准,鬼知道为什么我们学校不但奖学金金额少,想拿不仅要拼论文还要进行答辩。
代课,真的是苟且人生里唯一的经济和精神支柱。
做了那么多那么多的事,几乎都是在为了达到外界的标准,并不是出于喜欢喝需要,感觉自己就像一部越转越快的机器,分分钟就要散架爆炸,满满的都是紧张和焦虑,丝毫没有快乐可言。
我们时代青年人的焦虑就是来自这样的急功近利,来自于外部标准的胁迫,来自于对结果和他人认同的过度关注。
刚才有个朋友发微信来跟我说,今天就早上游了个泳,之后花了一整天给自己的淘宝店做了个logo,但是还是觉得很开心,所以来跟我嘚瑟一发。
还说以她工科女的审美做成这样已经很满意啦,以后审美好些了再改。
也许隔壁老王又涨了工资,以前的同学又去了哪个海岛度假,邻桌同事又拿下了一个订单,而你只是做出一个logo,但是无论你身边的人做了什么,无论外面的世界在如何改变,喜欢今天也努力生活的自己才最重要。
3.你期待明天的自己吗?
应该有很多人在和我做相同的事情吧。使用着自己的洪荒之力,也总是用力过猛的生活,但依然得不到平静与喜悦。
今年上半年我在一个儿童情商乐园里实习,乐园里有一节训练课就是关于自信的。上课的是3-6岁的孩子,基本都是4,5岁吧。老师在训练中问孩子们:“你们觉得什么是自信啊?”。坐着旁边旁听的我并不对这么小的孩子能给出什么实质性的答案抱有希望,反而担心孩子们会不知道说什么而出现尴尬的沉默,但事实是,我被孩子们的回答深深感动:
“做游戏的时候,就算输了也还是要继续!”
“就算以前没有做好,但以后一定可以做好!”
“我一定可以的!”
就像互联网产品需要迭代,我们也不可能一次达到完美,人类其实充满着局限和软弱,能不能对自己宽容一点,再给自己多一点尝试的时间,多一点犯错的机会,给明天的自己一个继续开荒的理由。
自信,不是假装自己是个超人,而是将明天的自己作为一个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