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朴实,豁达,多 pk 少而精
作者:杨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豆瓣评分:8.7
1非常薄的一本小书,共62页,很快就能读完,主要记录了杨绛先生和她丈夫钱钟书先生下放干校的一些事儿。
2.可能最近一些情节起伏较大的电影或书籍看多了吧,情感阈值被调动地很高,直接导致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分心,再加上是躺在床上看的,中途甚至还打了几次盹。但神奇的是,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心慢慢静下来了,后来去稍微了解了下牛棚和五七干校的事情,顿时被作者强大的内心和乐观豁达的态度所感染。
3.之前看过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两本书的语言风格有点类似,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很多惊心动魄的事迹,有的仅仅是对日常生活最简单朴素的记录,但恰恰是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格外打动人心,就像你吃惯了山珍海味之后,蓦然回首,还是妈妈烧的鸡蛋肉丝面味道最好。
最近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比较浮躁,甚至常常觉得空虚?是物质上的不满足吗?还是眼界不够开阔?亦或是阅历还太少?感觉都不大对,但看完这本书,体会到杨绛先生的语言风格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准确的答案——问题可能不在于“少”,恰恰相反,关键在于“多”——多而分心,多而不精,多而浮躁,多而迷茫。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变得更好,但在功利性极强的大环境下,再加上数据化的思维深入人心,我们常常不经意间把“更多”错当成“更好”:写更多的试卷,做更多的练习,看更多的书,获得更多的荣誉,赚更多的钱,总感觉越多越好,多了就算不赚,至少也不亏。。。
只可惜,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做的越多,往往越糊涂,看的越多,往往越迷茫,赚的越多,往往越空虚。。。后来我渐渐明白:
输入≠懂得,过多则往往等于零
就像你不停地买东西,但买来的东西从来不整理,扔到房间就去买下一件东西一样,久而久之,你就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座宝藏,但事实上,你只是拥有了一个巨大而杂乱无章的垃圾场,这时候,光是把垃圾进行分类清理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谈何收获?谈何成长?
更加不幸的是,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极大的加剧了这一过程。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巨大的信息所包围,我们的注意力也无时无刻不被随时刷新的有趣信息所勾引。于是乎,买买买越发成为常态,而乱乱乱则隐藏的越来越深。直到有一天,你越来越慌,直到有一刻,你觉得,这样下去好像不行。。。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更多”,而是“少而精”,学习之后,及时反思,及时整理,将碎片化的知识慢慢变成一个系统,而系统性,则能给人带来长久的自信,以及平静而强大的内心。
因为少,你不需要太在意量,因为精,你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地研究一件事,哪怕,一辈子就只做这一件事。
也正因为如此,你会慢下来,再慢下来,慢到你的灵魂能跟的上肉体,慢到你的行动能跟的上大脑,慢到你渐渐忘却了要跟大家互相比较,慢到你的眼中只有你要完成的那件事,这时候,你会发现,以前执着的很多东西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大多都随时间烟消云散,而当下手头做的事,此刻身边关心你的人却又如此重要,必要倍加珍惜。
也正是这时候,生活才更真实和朴素,与此同时,你变得更热爱生活,更认真地活着,就像杨绛先生一样。她总是用文字来记录最最真实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文字背后,总能看到她的豁达,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丈夫,对子女的深深关爱。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吧,
这大概也是我喜欢杨绛先生文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