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是孩子要承担的使命。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心甘情愿的为孩子付出,年纪大了,身体弱了,就心安理得的享受孩子对自己的照顾。一家几代同堂是传统中国家庭和美的象征,也是很多父母的梦想。
可是当我们从人性角度深入研究和探讨时会发现,这种思想文化的背后是父母放弃自己老年时期的成长责任,依赖和托付于儿女,向孩子索要爱的回报的现实。
从出生到死亡,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责任和课题,需要每个生命独自去面对和完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耄耋,及离开世界前的体验,都是每个生命要独立面对和经历的。
年轻力壮时的承担和付出,年老体衰时的放手接纳与包容,孤独疾病的体验等,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养儿防老”这句话是年老体弱的父母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课题,而把生活的权利和未来的幸福全部交给自己的儿女,由他们操纵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的体现。
正值中壮年的儿女,上要照顾老人,下要照顾孩子,还要顾及自己的事业,往往疲于奔命,但孝顺的传统,让孩子不敢怠慢,不得不把父母摆在最前面。为了父母选择离婚,为了父母放弃工作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以为替父母安排一个幸福的晚年,是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放弃自己生命选择权利的父母似乎变成了无能为力的孩子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儿女安排。
这其中会有很多不顺、不满,往往会冲突和矛盾不断,因为儿女代替父母安排的过程中,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做了父母的父母。儿女对父母像对待小孩子,父母若顺从儿女的安排,则皆大欢喜;父母若不听指挥,儿女则会愤怒、激动甚至指责,而事后又会自责和后悔。
孩子和老年父母之间的矛盾屡见不鲜,老年父母要独立承担起照顾自己晚年生活的重任,要为自己的晚年,提前做些安排。提前了解要有怎样的信念、怎样的能力,怎样的行为方式才可以让自己安度晚年。做到这些,也许“养儿防老”的信念就可以放下,也许头脑中衰老病弱的凄惨可以变成自我保健、健康度晚年的景象。
真正的改变是自我信念的改变,是“我可以照顾自己的人生,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只要孩子过的比我好,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我不需要他未来照顾我。”
……
父母要尊重自我,信任自己的生命力,孤独是我们要自己体验和学习的,衰老和病痛也是我们要自己经历的。这些跟孩子无关,即使孩子可以给予我们照顾,我们也必须自己去经历和体验,我们应该每时每刻提醒自己,“我有能力照顾自己,有能力面对自己的衰老和死亡。”有了这份坚定的信心,从容享受衰弱但依旧独立灿烂的老年生活,我们会是独特的风景。
父母不可以用自己的利益去控制孩子的未来,孩子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支持,会懂得父母的付出,懂得回报,一定会好好陪伴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这是他的快乐,也是他的幸福。
……
在家族系统的生命长河里,每一个孩子同时也是未来的父母。每一个父母同时也是过去的孩子。所以当父母已经得到自己爸爸妈妈充分的爱和支持,可以充分照顾自己时,自然就可以放手,允许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允许孩子去照顾他自己的孩子。这样生命才可以源源不断,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