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绘本魔法
在共读中,孩子之所以能喜欢上某本绘本,经常是有赖于大人对此绘本的青眼相看、重复演绎。孩子,真正的财富总是伴随在你身边,但你不劳费岁月和心力,怎能意识到人生的可贵成就来之不易许多孩子在一岁前后,会成为“天文迷”。
从七八个月时指认天花板上的电灯开始,进而发现天上有一盏不灭的明灯,因此对月亮产生好奇和爱。
以写作“令人发笑的文字”见长的文学巨匠冯内古特曾说过,在这个荒谬百出的世界里,人所能做的只有放声大笑了。
这个世界上,所幸还有那么多历尽沧桑的老灵魂,愿意带着调皮的笑,用略带粗鲁的口吻和粗犷的笔触,怀着最大的温情,对孩子们叙说世界。
所有热衷亲子共读的父母,几乎都会在同一个观点上取得一致,即:对真正有意义的童年阅读而言,书仅仅是个途径。它不要你“记得”任何知识点。不,对婴幼儿而言,记忆力的发展是次要的。他们该记住的东西就像布满黑夜的星辰,只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抬起头就能呈现。
共读,只是为了感受爱,以及尽可能拓宽他们的想象力。这是美好童年的真正基石。绘本是想象力的产物。那些突破常理、让事物变化万端的绘本都能使孩子的心灵飞跃起来,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心胸。
我一直认为,应该和孩子谈论两件事:无常和父辈。我们共同生活在不断流逝、不断失去的人生中。孩子和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在不同时空里奋力而孤独地爱着对方。这就是世代。无论孩子多小,他都有权利知道:这个世界容易时移世易、容易沧海桑田,但虽然肉身易逝,却依然有什么永不蹉跎。五味太郎著有许多培养婴幼儿观察力的绘本。作为大师,其优越性是无可置疑的。
睡前绘本有睡前绘本自己的样子。一开始它应该还带着喧闹的痕迹,它有点好笑、有点繁琐、有点事无巨细,有个坚定不移又循环还复的节奏不停碎碎念“睡觉……睡觉……”,最后,连故事的结尾都睡着了。睡前绘本要长得和一切孩子睡觉前一样。
孩子、父母——所有人都在慢慢领悟:“对抗”怒气最好的方法,不是与之缠斗,不是任其发挥,而是仅仅看着它,正视它,把它放置在无边无垠的时空之中,任其消弭。我们的孩子,他们是不是真的懂得这句话呢?没有关系。在未来的人生中,当他们被自己的情绪束缚,愤怒让他们推翻自己的一切、茕茕孑立的时候,只要有一刻,他们想起那寂寂无声、却扑面而来的广阔世界,他们就一定能赢。
有些幽默是自然而然存在在世界上的。像风筝在风里左摇右摆,像波浪一遍一遍把球送到岸上——那些孩子看到会捧腹爆笑的事物,它们的魔法是验证大人的童心。同孩子谈论身体,和同孩子直言生死一样需要父母的勇气。所幸如果父母在婴幼儿期就入手,需要挑战的只有自己的陈旧的道德感、虚假的权威感、非黑即白的生活观念而已。
《幽默、诙谐的口吻,自然地、饶有趣味地将身体知识用浅显的方式告诉孩子。孩子会把它们当作呼吸一样,兴高采烈、毫无负担地纳入生命之中。孩子们有一个“发笑开关”:如果有人把他们调皮捣蛋的事情景重现,他们就会捧腹大笑。
虽然被骂的时候个个瞪着无辜的大眼睛,但这些小恶魔根本就知道自己在做坏事嘛!父母对孩子成长阶段最精确的掌握成长既短且长,成长便是无数个一纵即逝的共眠夜晚让柔软的、常觉得无力自主的孩子,突然感受到“生而为人”的骄傲,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当然,要是你有时间陪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也会抛下立体书,开心地笑着,飞快地朝你跑来。不要让阅读成为独立感受世界的替代品。父母和孩子所缔结的“生活场”,不应该被做人的道理,社会的规矩,指向明确、功利心十足的教育理念所塞满。
亲密关系中有一些极其美好的情感值得拥有:幽默、自省、互谅和宽容。这些情感屹立在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之上,屹立在偶尔不免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之上,持续表达着爱。“骑鲸之旅”阅读笔记中曾写过,婴幼儿并不需要千奇百怪、眼花缭乱的描绘与解释。就像对万事万物命名一样,他们需要固定的“那一个”。
因此,他们更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阅读,这使他们觉得笃定,觉得世界并不虚无缥缈。相反,世界有章可循,人世是可以沿着熟悉的路一而再、再而三抵达的处所。他们灵魂中的安全感,就在父母的千百次朗读中累积奠定。
共读并不是为我的喜好、我的才华与阅读而朗读,共读是灵魂之约。提醒我,成长总需要全然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