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考察的重点不同,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大学则是考察你是否学会,更加注重基础。
高考要是都从教材里面选例题考试,只改了一个数据,那不是人均重点高校吗?
我高中的时候常常听同学吹:我初一初二都没怎么听课,初三上学期还每个礼拜去网吧玩呢,稍微努力一个学期也考上了高中,可惜没发挥好,要不然就去一中了。
听得我面红耳赤,人家半个学期的努力都赶上咱三年了,每每提到这个话题我都避让不及。
这么吹的人不在少数,有的重新上演了他们初一初二的好戏,浑浑噩噩,谈恋爱,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第一次模考下来直接傻眼,按照初中的剧本应该努力发奋,再创一学期逆袭的神话。可真正能做到还剩多少?
但这种做法在大学是可行的,因为老师不仅考得基础,还给你划重点,恨不得一次性把知识全塞你脑子里。
高中的老师虽然也是和你处在同一战线,但他们对你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掌握基础,会做例题。而是会出各种各样的难题,怪题,考察你知识的综合运用,记忆情况,理解程度,帮助你在千军万马中冲到最前头。
要把一件事从0分做到60分比从80分做到100分要容易得多。
题主对于还不错的界定如果是80分以上,那倒还说得过去;如果是年级前5%,那能花几周学到这种程度真的挺了不起的。
努力和回报是成正比的,只不过学习的方法,环境,天赋不同,导致最终的结局有所差异而已。
答主班上前几名,都是一学期从头学到尾,我们的周末是在寝室,超市,食堂,偶尔出去玩玩,他们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期末老师布置的复习作业,我们还在做第一二章,查漏补缺,他们早就刷了两三遍,咱最后运气好点上个八十,人家直接提前半小时交卷走人了,分数还妥妥得稳压别人一头。
你让临时抱佛脚的人拿个看得过去的分数不难,当班级的领头羊不合理吧。
大学不同,环境不同
学习氛围并不浓厚的大学,稍稍努力你就是人群中最靓的那个仔,学渣口中的学霸,妹子们请教问题的第一人选。
在周围都是学霸学神的地方,人人都是竞争者,都在和时间赛跑,都在为那几个保研名额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不会仅仅追求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成绩了。
我读得高中不好,每当班上前几名稍微想放松的时候,班主任总要警告我们,目光不仅要放在班上,而要放在整个年级,整个县甚至整个省。
只有见识过世界,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渺小。
写在最后的话:
大学第一个学期的成绩基本上觉得了整个大学的基调,如果一开始想着得过且过,那这种状态很大概率很伴随你整个大学。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在激浪里争流。当你解数学题时,大洋彼岸的海鸥正振翅掠过城市上空。当你晚自习时,极圈上的夜空散满了五彩斑斓。当你为自己的未来踏踏实实努力时,那些你从未见过的风景,那些你以为不会遇到的良人,你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