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管理:用会议“灭火”不如根治“火源”

会议越多的公司越混乱,越浮于表面。

彼得·德鲁克说:会议的出现是因为组织的不健康。

有人说:是不是不开会就说明组织健康。

如果你是这个理解,那就是大错特错,按照这个理解世界上所有的小企业都是健康的,大企业都是不健康的。

其实会议更像一支温度计:温度飙升,未必是温度计的问题,而是身体内部正在发炎。

当一家公司每天日程表上满屏的会议,真正该追问的是:

• 为什么同一件事需要4个部门、6次会议才能确认?

• 为什么一封邮件、一句话、发个微信能说清的事,非要拉十几个人听 PPT?

• 为什么刚确认的方案,隔了一天,又要重新开会确认?

彼得·德鲁克强调,会议泛滥直接反映组织存在职责混乱、信息断层或权责分散


二、会议泛滥的三个底层原因

1、职责混乱——组织经常出现:“这不是负责的事;这事情需要大家一起沟通,协同确认。”

若多个岗位或部门需反复协调同一任务,说明工作未被明确归属;

一个客户投诉,销售、质量、工程、生产、PMC、财务、审计轮番登场,但没人做最终的流程owner,于是会议变成了“轮流表态”的免责仪式。

然后就是同样的事情,循环的发生,再循环的开会,沉迷在开会表现的深井中,不可自拔。

2、信息断层——组织经常出现:“没人和我说过;你为什么不早说”。

若信息传递需频繁开会同步,说明流程设计未实现“信息直达”。

一个项目留痕在3个地方,需求发起写在OA,需求变更写在微信群,更新的内容躺在邮件附件中。

一个完整的项目信息被切割成无数片,于是会议变成了“拼图游戏”。

3、权责分散——组织经常出现:“没有愿意主动揽事的人,都在等"老板"拍板,”

若事情频繁断层被高高挂起,得通过会议才能继续推进,说明:流程设计未实现闭环。

一个项目如没有指定的项目负责人,每个部门就变成了各管各的。

一条高铁,各干各的,但没人对整个高铁是否通畅、可使用负责。

结果:任何跨部门协作的项目都要有人指定负责人,没有负责人就停滞不前。

于是会议成了“分锅大会”。

三、会议频发必定存在以下6大管理失衡现象

1、时间分配:非高层管理者 25% 以上工时耗在会议,说明结构只是“看上去有层级”。

2、功能错位:把“补救措施”当“日常行动”,组织高度依赖“人治”而非“法治”。

3、管理层级:每多一级,信息衰减 50%,噪声放大 100%,晋升通道也被拉长,阻碍了人才发展。

4、问题复发:同一冲突反复出现,证明干系人沉迷救火,没人思考“为什么”。不做“任务分析”和“责任归属”,问题永远是糊涂账。

5、人际过敏:员工过度担忧他人感受或冲突,一句“我觉得”就能推翻数据,不敢面对冲突是一个组织的慢死病。

6、依赖协调:“助理”“协调员”岗位泛滥,工作被割裂为碎片化技能任务,大家紧盯鸡毛蒜皮,没人盯着客户。


四、要想提高效率,紧盯客户,必须要把会议关进笼子。

1、事前:理清会议内容,会议是决议,不是讨论。讨论的会议不开、少开、缓开。

•会议核心内容:

a、背景:一句话说清为什么必须做;

b、目标:要达成什么效果,尽量用量化的指标描述;

c、方案:不超过 3 个可行选项,让参会人做选择题;

d、责任人:唯一名字,不是“小组”。

e、资源:解释清楚需要哪些协同(费用、人力、周期)。

2、谁写谁负责,写不清就取消会议。

事中:用“15 分钟站会”代替“1 小时圆桌”

a、站会只回答三件事:会议核心内容是什么?,问题在哪里?需要什么资源?

b、障碍当场指派 owner,能私下解决就不占用会议时间。

c、跑题立即由负责人拉回,凡是经常跑题的负责人,往往做不好这件事。

3、事后:用“流程闭环”代替“会议纪要”

a、会议纪要的意义是跟踪,把会议纪要转化成流程更新,成为执行标准。避免“会上都说好,会后没人管”。

b、组织百分之90%以上的事情都是有流程可依的,一旦出现流程缺失,或者流程异常的,立即更新。

五、把组织任务拆成“最小作战单元”

1、一个任务=一个目标+一个 owner+一个交付物;

2、任何需要“协调”才能推进的流程,都回到流程图里重新画;

六、写在最后:别让会议室成为组织“ICU”

真正高效的公司,会议像急救室——偶尔亮灯,多数时候安静。把会议当常态,等于把急救室当健身房。

先治病,再量体温;先设计流程,再决定要不要开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