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的那一刻,有些不舍,感觉意犹未尽,还想再看上一遍。对自己当初买的普及本有些后悔,应该买完整未删减版的才对,也不知自己当时咋就买了普及本的。
因此还搜了电视剧版的看了起来,一直都不喜欢看那么长的电视剧的,但就是想看看,想看看那些窑洞究竟长啥样,看看在煤矿下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想更多地了解一些。之前看贾平凹老先生的《自在独行》时,也是因为对北方的环境不熟,看起来很费力,很难从脑子里形成那个画面,那感觉实在不好。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无道理。
最喜欢看的莫过于孙少平的片段,喜欢看他的所想所感,能让人思虑万千。
本来他应该也是像万万千千的农民一样,读完书就回家务农,找个姑娘结婚生子,然后过完他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但是他做到了遵循自己的内心,就算一辈子是个普通人,他也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
一个人的眼界往往和他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事物有着很大的关系。我想孙少平最大的幸运就是遇见了田晓霞,是她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内心,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看到他和田晓霞在一起的时候,一直以为他们肯定不会久远,光是他们的身份就已经是天差地别,我以为孙少平肯定会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最后像其他揽工汉一样,那么他们就不止是身份悬殊,连精神思想都不一样了,最后会不欢而散。
但孙少平做到了,即使是个普通人,但他从没让自己变成一个平庸的人。可惜最后田晓霞却在抗洪中为救人而牺牲了。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也像孙少平那样想,或许她只是在跟他开玩笑,或许她只是受了一点点小伤,抱着这样的小小期待看下去,希望会像很多电视剧情那样可以有奇迹发生,但那确实是发生了,那样残忍冷酷无情地剥夺了田晓霞的生命,剥夺了他们幸福。
喜欢孙少平或许就是因为他做了我一直以来想做却不敢做的事。他可以赤手空拳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从头开始,只是因为他不甘也不愿一辈子就那样在村里度过一生,所以他出发了,为了遵循自己的内心。
以前村里大多数女孩子都是初中毕业后或者未毕业就到厂里做工,一做就是好几年,到了适婚年龄就结婚生子,然后操持家务带孩子,有些还得继续到厂里工作,一辈子就这样,一眼望到头。
我不喜欢也害怕这样,心里深深排斥厌恶这样的生活。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不喜欢一直踟躇不前的自己。
跟着姑姑去了惠州,因为不喜欢销售,所以回了老家,做了三年收银,家人都觉得我应该这样继续做下去,因为稳定,而且再做多两年也该嫁人了。
但是我开始惴惴不安了,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上升的空间,日复一日像台机器一样工作,毫无进步,早晚会被机器替代,所以我辞职了。我以为只要自己学一门技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学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个行业,但是我再不敢随随便便去变了,我怕了,我开始顾虑了。
在这个时候看到孙少平,无疑更是让我有深深的触动。他就算在白天被体力活压得喘不过气,累死累活,也会在晚上丰富他的精神思想世界,白天是一个世界,晚上是另一个世界,在那个没门没窗没电的地方,靠着蜡烛微弱的亮光,孜孜不倦地看着书。他一直都在让自己进步,即使农民的成分,生活的艰难,也没能让他屈服。这样的精神真的让人佩服。
对于孙玉厚,也是让我觉得很有感触的人。那个年代的老人家可以做到像他这样豁达的能有多少。
知道儿子少平不甘在村里一直碌碌无为下去,所以当儿子提出要去外面闯荡一番的时候,他想到不想就答应了,让他只管去,家里还有他可以应付过来。知道儿媳有想分家的想法,他跟老伴也觉得不该再让这一家子牵制到儿子少安他们的发展,也为了不让儿子少安为难,所以也赶忙把家分了。在儿子少安破产之后,又二话不说就把少平给他箍新窑洞的钱拿给少安周转。这样的父亲,真的让人很心安。
父母亲永远都是最爱你的人,也是你最强有力的后盾。我也很希望当年,老妈可以跟我说,你只管放心读上去,其他什么都不要管。但是没有,从小到大,老爸老妈都是让我们自己做决定,但有时候,我多想您们能给我们出出主意,说说您们的想法,特别是在清楚我想要怎样的选择时,可以明确对我说,因为我要的只是您们的那一句话。很庆幸,孙少平有这样的父亲。
孙少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不忘丰富自己的思想,即使为了生活已疲惫不堪,但就因为他觉得人生总该有些另外的什么东西才对,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就可以了。
精神思想世界的丰富对一个人真的很重要,努力去做一个有趣的灵魂。不要让自己在感叹人生平淡无奇的时候,又在无止尽地浪费时间,还安慰自己人生就是这样,然后一直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即使是个普通人也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平庸的普通人。去行动吧,哪怕前路一片迷茫,充满未知,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你总是在前进,在进步的,哪怕只是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