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一片湖。
越是久居人群之中,越是对那片湖有着无限的向往。
今天分享的是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唐老师发消息说:找个地方,一个人生活一年,一定很美。
回复:一个人生活久了也会孤独的。
他断断续续的继续给我发了几句,“孤独比伤害好多了”“所遇非人不如一人独行”
……
突然就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有了今天的更新。
《瓦尔登湖》早在1854年就问世,在当时备受冷落与讥评。哪怕在今天,“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
给好几个人推荐过《瓦尔登湖》,其实我自己也是看了三遍,才算是看过的状态。
第一遍是上大一的时候,经历不多,阅历不够,难以深入思考,它更多的是充当睡前读物的角色——催眠。
第二遍是工作不久后看的,心里太浮躁,看的断断续续,完全静不下心,像是努力的啃了一个难以下咽的果子——吃完了,没消化。
第三遍是疫情期间,也算是经历了一些事,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也算是静下来的状态,边看就能边思考了。但也不算完全的消化,只能算是看过而已。
这本书像一部生活的流水账,但是梭罗的流水账美的就像一首诗。
有人说它是“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代表,立马就有人反驳说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不是更有代表性?
有人说想要过一段归隐山林的生活就能想到它,立马就有人站出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不好嘛?
……
但是梭罗明明在书里提到“我到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也不希望过退隐的生活,除非必需如此。”
虽然这个时代提倡的是言论自由,但是“不要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对他挚爱之物的不屑。如果你真的不屑,请保持礼貌,悄悄走开。”
梭罗的“归隐”也只是为暂时摆脱“生命之重”,享受暂时的“生命之轻”。他并不是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一生,而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净化身心,后又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中。这也是为什么老师的话和想法,让我立马能想到《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又缓慢的书,以与时代完全相反的缓慢与安静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奢侈的生活,是看花开、树生长的心情,是亲手埋下种子,之后收获果实的过程。是思考和想像的时间。是朴素。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目前为止,还是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未来未知,但或许我会再看。
最后也用书的结尾,为今天的好书分享画上句号: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共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十九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个十九世纪过去。”
文:酒吧里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