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那天完成了一件对于我来说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就是在乐乐家长会上分享正面管教的体验式活动。
非常感谢班主任何老师,给我两次锻炼的机会,而且很会鼓励我,相信你也很会鼓励小朋友的,小朋友在你的鼓励之下,会越来越愿意尝试的。
虽然那天很紧张,幸好我准备好,所以说着说着就慢慢放松下来了。
静下来时反思还可以做好点,例如可以举个实例,语言再生动点,重点部分停顿强调一下。
但总算夸出这一步,还是要鼓励自己我做到了。
隔天我给自己一个特殊时光,一个独处的时间,让自己充充电,在开着车的路上,我才发现几乎没有油了,心一慌,万一没油停在半路怎么办?
于是我打电话给老公问问他这边附近哪里有加油站,老公说也不知道,叫我导航。
于是我就用百度导航,试着输入加油站,显示了最近的加油站,就按开始导航。
虽然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但是心却没有那么慌了,我知道导航会带我到目的地的。
一步步按照导航的指示行驶,转了个弯就看到加油站了,也顺利地加满油了,我自己的心也定下来了,好像自己也加满油一样,心情好好哒。
那一刻,觉得有导航真好啊。
想去哪里,只要输入想去的地方,就可以搜索到,并且指出详细的路程,方向,时间,只要按着导航的指示,就能很顺利的到达目的地。
如果没有导航,估计我得到处乱找,但是又没有那么多油让我可以漫无目的地消耗。
突然我就联想到在我们人生中,是不是都很需要人生的GPS导航呢?
那我们想想自己人生是不是也有这样的GPS呢?例如父母,老师,导师,朋友,亲戚,老板等等。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人生的第一台GPS是什么?
必然是我们的父母。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一举一动是按着父母发出的GPS的信号而开始蹒跚前进的。
1.情绪GPS
当孩子还是婴儿时,父母的面部表情就是婴儿最大的GPS信号,婴儿从父母的表情上,感觉到自己走的这条路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
哈佛大学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儿会对环境中接收到的情绪反应和社交互动会有非常明显的互动,妈妈非常高兴地和宝宝互动时,宝宝也是非常积极开心的,当妈妈面无表情时,婴儿也开始慌了。
而韩国某电视节目设计了一个环节,在一个具有视觉悬崖的环境中,让孩子和妈妈处在视觉悬崖的两边,看看孩子在妈妈没有表情和有笑容的情况下,能否战胜心中恐惧,成功通过视觉悬崖。
当妈妈面无表情的看着宝宝的时候,宝宝爬到视觉悬崖时,开始不安了,但妈妈丝毫没有表情,宝宝马上就感受到了,于是掉头,爬回原地。
而第二组的妈妈也依然是面无表情的,所以第二位宝宝也是毫不例外,无法通过视觉悬崖。
来第二次实验,妈妈们都面带笑容,愉悦的,开心的,并且鼓励孩子爬过来时,结果两位宝宝都勇敢地爬过去了,丝毫没有了之前的一点退缩。
这就是妈妈面部的欢乐,放松,发出了这条路是安全,并可以一直走的GPS信号,所以孩子可以毫不犹疑地跨过去。
这也就是很好的说明情绪是会传染的。
当我们焦虑担心的时候,孩子是会感受到的,如果连我们自己的人生GPS都在动摇,都在不确定的话,那孩子内心更是凌乱的。
所以父母要掌控好这个GPS,一旦察觉到有焦虑担心的情绪时,想办法给自己充电,让这个发射给孩子的信号更加稳固,而不是摇摆不定。
2.手把手指引
当我们埋怨孩子不帮忙做家务时,我们想想看,是不是孩子小的时候,好奇想帮忙的时候,却被父母阻止了,觉得他碍手碍脚。
当我们埋怨孩子不爱自己吃饭时,是不是在孩子小时候,自己尝试吃的时候,当吃到满脸满手,满地都是的时候,或者嫌小朋友自己吃得慢,吃得不多,家长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吃的机会了。
当长大了却要他马上就要学会自己吃,并且要吃得干净。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曾经付出过多少耐心,说过无数次妈妈妈妈,可能孩子才学会叫妈妈,当他喊出第一声妈妈的时候,我们都是如此的激动和喜悦,并且马上发朋友圈记录下来,分享这份喜悦。
当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也是我们拉着他的小手一步一步的带领他前进,当他勇敢迈开第一步的时候,我们永远是最激动,最棒场的那位,这些相信都有记录下来。
而当孩子慢慢长大了,长大到三四岁,我们视乎忘记了以前小时候我们是如何手把手的耐心地教孩子说话,走路的。
我们慢慢的对孩子失去耐心,慢慢把我们的那个GPS关掉。
孩子面对很多新的人生课题时,我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愿意手把手的教他了,而是说你长大了,你应该学会的,你会的。
很多家长的误区是小孩长大了就会的啦。
其实没有教,或者说小时候没有养成一种习惯的话,是不会无缘无故长大就什么都会,长大了就会的了的说法。
孩子还是需要我们手把手耐心的教导,指引他向前走。
3. 行大于言
当我们这个GPS在指引孩子的时候,我们要确保我们自己这个GPS的正确性,不然很容易走偏。
确保GPS的正确性,不是父母给孩子一条自认为是正确的路让孩子按着你设计的路走。
而是父母自身要成为那个正确的GPS,也就是说,父母得先自己以身作则,通过行大于言,传递给孩子正确的模式,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比如说,有些父母埋怨孩子爱发脾气,打人,但自己经常揪着孩子的一些行为,大恐大叫,甚至打孩子。
那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反思自己平时是不是很容易暴躁,我们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就能学会。
当有些父母埋怨孩子没礼貌,反思一下自己平时有没有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或者孩子帮忙做事时,有没有给与孩子说声谢谢。
孩子更愿意模仿我们的行为,而不是听我们的语言。家长身上没有GPS信号,孩子自然是接收不了的。
当然我们家长都不是完美的,正如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一个核心理念是我们要有不完美的勇气,我们也不需要去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
所以孩子老师邀请我分享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不是因为我在育儿这一块有多自信,或者做得有多好了。
而是我愿意去尝试,我想锻炼我自己,通过行大于言告诉孩子:妈妈不是要你成为完美的孩子,只要愿意去尝试,去做,不管结果如何,这个过程的努力都会被看见的。
如果我们害怕犯错不去尝试,将会失去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