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素雅的阳春面还是荤俗的大肉面,不管是红火热闹的油泼面还是浓郁醇厚的蕃茄鸡蛋面,面条的做法千差万别,但核心境界标准不过其三:水面比,软硬比与汤料比。
水面比如作人之虚实;软硬比则如做事之手段,汤料则是一生收集融合的大成。
所以再好的方便面,用多么变态的煮法,在不老的眼里,都只是扮得像面条的零食。
一碗好吃的面条是饱含情感的。
大约1991年的春节,除夕夜陪老爸值班,九点多骑自行车半小时,路上人少车稀,天上月明星稀。
夜里老爸用搪瓷缸子装上水,放一个卤蛋,二三个炸肉丸,烧开后下面条,龙须挂面。没有春晚,四外辞岁鞭炮响,此时此面格外好吃。顺了和老爸三年别离(去非洲援外)的一点点男人间的陌生。
有华人的地方一定有什么?
不是菜地而是饭店。
九二年芜湖联大新校址在城郊。开学后一个月出现第一家早点摊,只卖锅贴。其后,各种小饭店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
有家面馆独创什锦面,一大碗要八块钱。底汤是大骨汤,大约放三颗鹌鹑蛋和小肉丸,几条豆腐丝,鸭血丁,青菜叶。一把面下到大锅煮两分钟捞起,不软不硬正合适。最后葱花一些,白胡椒粉一点。
读书时没钱,约上女朋友中午不吃食堂就吃这么一碗面。
小面馆雾气出窗,飘向不远处正灿烂的油菜花地。
面对面地吃一碗好面,是能动心的,因为千丝万缕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