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赶时髦的需要,干家务的时候,喵了几眼当下热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不可否认,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一众老戏骨精湛的演技,让曾经遭受鲜肉表演荼毒的我大呼过瘾。
某些台词的尺度,可以说是近年以来少有的。
可是,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其中的尴尬。一众演员的台词恍如在播放新闻联播,那自小听惯了的陈词滥调,让我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诸多尴尬在陆毅身上顺利会师,作为陆毅同学的资深颜粉也不禁有点恨屋及乌。
这主演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发小拜访,他不虚少时之情,大上政治课;与多年好友相见,他义正言辞,慷慨激昂;出差多日后归家,与老婆没有柔情蜜意,而是开启了政治会议。好不容易,两口子躺在了床上,我激动地准备好了猥琐的笑容,结果丫竟然没有滚床单,而是开起了时局讨论会。
我的天,你长成陆毅和霍建华那样也不能忍啊,我要是他老婆,非气得把他往死里踹不可。
微博上对此一片嘲笑之声。我们是在反对主旋律的宣传吗?不是。
曾经,王成的向我开炮激起了几代人内心的英雄情结。
潜伏里余则成和翠萍生离死别,让我不仅潸然泪下。
《历史的天空》中蒋大牙和日本鬼子肉搏,让我激动不已。
同样的反腐电影《生死抉择》里王庆祥的慷慨陈词让我深感共鸣。
作为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英雄主义的教育可以说是深入骨髓。
那么为什么我会如此厌恶人民的名义里如此完美高大上的陆毅呢?
我想他大约是太完美了,没有缺点,以至于让观众感觉太不像人了,因此缺乏对这个人物的共鸣。
与此同时,到处怼人,脾气急躁,初时看甚像反派的达康书记确是圈粉无数。因为在一众如同机器人般背诵新闻联播和政治理论的角色中,只有他最像人,有着人的弱点,有着人所具有的烦恼和痛苦。
为什么主角会如此不招人待见呢?我想原因如下。
第一,作者和编剧的创作能力问题。正派人物难以刻画,且很难讨喜。将一个正面人物塑造的让观众感觉能接受不违和,确实是考验创作者的功底的。你看,将绝世好人萧峰写得如此感天动地催人泪下,非金庸这样拥有逆天才华的人不可
第二,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八零后九零后更加呼唤人性的解放,这种公式化的模范已经不再为当代人所喜欢
第三,陆毅同学的演技。和小鲜肉相比,陆毅同学确实好很多,可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和陆毅对戏的是一众演技精湛的老戏骨,就如同普通班的优秀生骤然进入了精英重点班,自然落了下乘。
最后,最为重要的是中宣部落后多年的宣传价值观。
君不见,诸如这样的新闻屡屡出现,乡村教师奉献于教育事业,将自己的微薄工资资助学生,父母却有病不能治,孩子得不到父亲的照顾,学业成绩让人忧心。妻子不堪忍受困境,愤而离婚。
医生爱岗敬业,坚守职业道德,自己却过得困苦不堪。
警察为执行任务,不能和命垂一线的父母相见,最终天人永隔,留下终身遗憾。
总而言之,就一个思想,所有的好人模范英雄都是过得非常苦逼的人。不惨不足以成英雄,不经一番惨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作为一个围观群众,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心内都暗暗想道,原来成为一个好人,模范,英雄,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我还是做一个凡人好了。
我不愿做那样悲惨的英雄模范,只想远离他们,这样的人是神,应该在天上呆着,岂是我等凡人所能靠近的?
这种宣传反而起了反作用,真让我怀疑,中宣部那帮人要不是敌方卧底,要不就是智商余额严重不足。
为什么这样的宣传会占据主流媒体呢?
我认为,这与我们一直以来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宋朝时,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遗害千年。
我们认为高尚的道德必然与苦难相联系,所有的享受舒服和堕落紧紧相关。
却不知,人是复杂的,心内既住着魔鬼,也住着天使。努力压抑魔鬼的后果不堪设想,纵观国史,我们经常会发现满嘴仁义道德实则男盗女娼的伪君子比比皆是。
理学家们想在人间建立天使的宫殿,没想到却成为魔鬼的地狱。
新文化运动以来,理学倍受批判,可是千年遗毒岂可一朝除尽?
人文主义告诉我们,原来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享受人生,这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基本权利,做了这些我们依然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共处的。
人类内心的欲望得到了承认,承认了它也就驯服了它。
我们想看到的是,奉献教育事业的老师赚着高薪,家庭和睦,桃李满天下。
我们想看到的是,坚守职业道德的医生,他的劳动价值被承认,住别墅,开豪车,悬壶济天下,乐淘享人生。
我们想看到的是,爱岗敬业的警察,既能抓坏人,又能爱家庭。
每一种付出都能得到回报,劳动的价值得到体现,善良收获美好的人生。
这才是当代人所追求的理想。先让自己受益,在自己受益的前提下让别人受益。
中宣部的卖惨式宣传已经过时了,卖惨卖惨,越卖越惨,人生已经如此苦逼,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在艺术作品里意淫一把呢。
时代发展了,猪肉涨价了,中宣部的们是不是也该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