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行业悄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收破烂”成为许多人的职业,有许多的人因此而发家致富,甚至各地都出现了“破烂王”,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转型发展,一生富贵,一些也时势变迁,落魄凋零。但是大部分的人是在这个行业里,养家糊口,不富不穷。
恰恰在我长大的环境里,不少人是从事这个行业。当然,那是很多年前了,如今都已经不干了,个体的很难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立足,于是逐渐转行了。在我认识的人中,有两种人,一种是早先从事收购古玩玉石的商贩,另一种是直接入行的。我想这些收购古玩玉石的应该是这个行当中最早的领路人,或者说这些最早收购古玩的人是破烂行业的领路人,这两个行业最早交叉在一起,成就了不少的人,如今除了酒桌上,他们很少愿意提起那段岁月,杯盏之间,映着记忆里的挣扎,也映着沧桑。
父亲的一个朋友和我讲过,早年间他们挨村挨寨走,那随便几块钱或者一包杂糖就可以把很多东西买走,拿到镇上一卖就是小笔钱,那会儿年轻,喜欢喝酒打牌,于是干几天活休息半个月。那个时候除了务农和工人,其他的都是不务正业,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家有宝,于是有人要,可以卖钱,就迫不及待的出手了,甚至有的人家会把金银器当成铜器卖掉,越是个头大的越会被认错。
说解放后,把护城墙拆了,拆了十二块“铜砖”出来,放在村公所,受尽了风吹雨打,这天来了两个小贩,要把这十二块铜砖买走,说可以做好多油壶了,放在这也浪费,于是几个村领导商量,最终同意按斤卖,村支书坚持要留下两块,说不定以后可以用上,两个人收完砖,骑着车离开了,说太沉也拉不到别的东西了。晚上一群人在炉子前聊天,就说起这事,说这大铜砖一块可以打三把油壶,要是金的就值钱了,话到这,大家才觉得不对,那两个小贩走得急急忙忙。几个人赶紧把剩下的两块拿出来,在炉子边映着火光,用刀子刮开,大家傻眼了,用口一咬,牙印!半天不说话,然后开始拍大腿叫悔,这下子十块大金砖当成废铜卖了。不过谁也不会想到,天天丢在院子里的,脏不拉稀的铁疙瘩,竟然是金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他们这些商贩,习惯骑自行车,那个小篮子背个小麻布袋,带个草帽,兜里放几个样品,有时会带上些盐和糖。你拿出来卖的东西,最后都会和他们要求的只差一点点,不然就是宝贝,可值钱了。于是很多人很不甘心,又见钱眼开,于是做了很多拍腿的买卖,也有很多人打死也不卖,最终不是被偷了就是丢了,或者几十年以后真的就卖了大价钱。
到八十年代中叶那会,大家也都知道这其中的猫腻了,很少再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卖了,不过留存的毕竟不多了。商贩的日子也越来越难熬了,于是“收破烂”逐渐成为了主流,也是在这个时期,生产力大幅度提升,有了汽水和家电,家里废品越来越多!(背后竟然贩卖人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