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银龄“钱袋子”:德城织密反诈防护网
“就因为对方说孙子住院要手术费,我差点转走全部积蓄。” 在德城区青龙桥社区的反诈宣讲会上,张大爷的后怕之言引发在场老人的强烈共鸣。随着数字技术渗透生活,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套路不断翻新,小到虚假礼品卡扫码陷阱,大到百万级 “客服诈骗”,这些骗局不仅掏空老人的养老钱,更击碎他们的晚年安全感。守护银龄群体的财产安全,已成为德城区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诈骗分子的“围猎” 从未停歇,且愈发精准狠辣。他们深谙老年人的心理软肋,精心打出 “三张牌” 实施精准诈骗。情感牌是最隐蔽的武器:直播间里 “孝子孝女” 的嘘寒问暖、苦情演绎,让情感空虚的老人产生精神依赖,心甘情愿为虚假关怀买单;焦虑牌直击健康痛点:免费义诊、养生讲座上推销的 “祖传秘方”,用 “治病救人” 的幌子诱骗老人购买无用保健品,甚至卷款跑路;技术牌则利用数字鸿沟:假冒公检法人员的 “高仿号”、诱导开启的 “屏幕共享”,让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人在恐慌中一步步陷入陷阱。杭州徐某被冒充短视频客服骗走 198 万的案例警示我们,骗子已将技术漏洞与心理操控完美结合,老年群体的防骗防线亟待加固。
德城区的反诈实践,正以精准施策破解这些难题。政府部门率先构建起“线上 + 线下” 的宣传矩阵:区财政局深入社区讲解非法集资陷阱,用 “天上不会掉馅饼” 的通俗道理唤醒防范意识;公安分局创新开展 “银龄反诈、共护夕阳” 系列活动,抖音直播观看人数超万人,“冒充孙子” 的案例视频在微信群广泛传播,让本地案例成为最好的教材。更具温度的是社会力量的参与:走进养老院,用方言情景剧演绎诈骗套路,通过 “防诈知识抢答赛” 让老人们在互动中掌握技巧,还推动建立 “家属反诈联络群”,打通防范 “最后一公里”。这些举措让 “知电诈、防电诈” 的意识在德城遍地生根。
筑牢老年反诈防线,更需凝聚家庭、社会、技术的三重合力。家庭应扛起第一道责任:子女要多花时间陪伴老人,耐心讲解手机操作风险,定期检查设备中的不明软件,用“唠叨” 织密安全网。社会要完善适老支持:社区可推广岔河社区 “邻里互助” 模式,组织年轻人结对帮助老人;商家需履行提醒义务,对大额消费主动联系家属确认。技术要实现精准防护:平台应优化老年模式,对可疑转账进行弹窗预警;相关部门要加快追赃挽损机制建设,让骗子付出应有代价。唯有各方协同,才能形成 “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 的闭环。
老年人的“钱袋子”,装着他们的晚年尊严与幸福。从社区讲座上认真记录的笔记,到直播间里主动举报的留言,德城老人们正用行动学习自我保护;从公安民警的昼夜值守,到志愿者的暖心服务,这座城市正用温度筑牢防护屏障。当每一份关爱都精准送达,每一项措施都落地见效,诈骗分子的生存空间便会不断压缩。让我们以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共同守护银龄群体的美好生活,让夕阳红在安全环境中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