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知乎看到陈琪先生关于Pinterest和Instagram的未来发展潜力的回答,他的FOR理论让我获益颇多,简直就是碎片化信息分析的黑魔法,在此也分享给大家。
简言之FOR理论如下:
关键词:碎片(Fragments),组织(Organize),再组织(Re-Organize)。
1,碎片,像微博等产品都是脱离了博客这样大段文章的形式,用短文或者图片,或者图文混合的形式展现出来,传递信息。碎片的丰富性影响平台的大小,而碎片本身的内容大小又会影响碎片的流动性。
2,组织,微博以时间线组织。Pinterest以Board组织。知乎按照话题组织。淘宝按照商品的天然属性组织,这些组织方法可以看做产品的先天组织。
3,再组织,即允许用户按自己的意愿再组织信息。例如微博的转发。Pinterestd的PINS,知乎的收藏(可命名收藏夹名),淘宝的收藏,这些属于产品的后天组织。
组织可以帮我们很好地罗列和查找信息,而再组织是对原有信息的加工和增值。这里着重谈下再组织,对再组织理解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豆瓣,豆瓣的豆列就是广大用户对原有碎片的整理,其价值不言而喻。最早,再组织出现在我们的收藏行为中。后来,这种收藏进一步被展现出来,可以被其他用户浏览,实现增值。而现在再组织被用于信息的浏览方式上,例如知乎通过用户对话题和用户的关注,使得知乎整个信息对单个的用户的呈现“定制化”。
从上面可以看到再组织因为我们的“收集癖”而产生。另一方面,信息的泛滥,再组织帮助我们更为有效地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再此基础上,结合“赞”“喜欢”“反对”“拉黑”等数据,对信息实行排序。庞杂的信息在我们面前就变得简单有趣多了。
反过来,我们带着以上的角度去看待足记等产品,是不是有了新的切入点。我们自己在设计产品是是不是对标签,分类等有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