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书单打卡:
《江村经济》
《乡土中国》
《无相支配》
《三体》
《围城》
《我们仨》
《活着》
《寂静的春天》
《行行重行行 (上)》
在我的前20年里,我从未看过任何有营养的书籍,除了我的教科书。我的父母学历不高,在小时候读水浒的时候,被父亲训斥为何不看语文课本后,我便很少再看书。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不好。还好我的性格比较外向,不然现在恐怕就是个什么也不说的闷葫芦了,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知道我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心里有一堆想说的话,但是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了也不甚满意。
伴随着语文永远低分的高中生活结束,我上了大学,虽热我本科拿的是管理学学位,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学社会科学的。在农村社会学的半期考上,有两道题,最后一道题是写对你所看过的与课程相关的书或者电影的感想。整整一节课,我硬是一个字都没写出来,交了白卷。测试过程中我感到对自己的失望和恐惧,我竟然没看过一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
20岁对我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我第一次主动的拿起了书,已经忘记了起因,我看的第一本书应该是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费先生是我们这个学科类别的大牛,文字通俗易懂,适合我们这些学生学习和基础打底。在看《江村经济》的那段时间,正好是我的考试月,在复习闲暇看看书,让我感到非常的充实和满足(可能是在枯燥的课程背诵的相比之下)。除此之外,这本书总是让我在而后的课堂思考上更有底气,思维更加广阔,我忽然爱上了看书,我感受到精神食粮的力量。
从《江村经济》开始,我渐渐的踏上读书路,这上半年应该是我人生到目前为止看书看的最多的一段时间。书看久了,就会由抒发的欲望,尤其是在看杨绛女士的《我们仨》的时候,克制不住的想要说话,想要写字,想要把我的感受用文字表示出来。除了书籍的作用,还要感谢我的导师,在知道我在参与下乡工作后,要求我每月交一篇下乡观察日记,在内部和外部的作用下,我从简书起步,开始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