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纯粹理性批判》的统摄或者说总领。相较于普通哲学史教程(如邓晓芒、赵林编的高教版的《西方哲学史》),在讲述《纯粹理性批判》时将各个概念逐一罗列,《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则是清楚简明地阐述了需要探讨的问题,以及为何需要探讨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形而上学进行化界,并探讨未来形而上学的发展(当然高教版的《西方哲学史》篇幅非常有限,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的阐述,方便学生知道这些概念)。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纯粹理性批判》用的是综合的方法,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因为在第一批判之后才著,提供一个清晰的线条纲领,因而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
在一开始康德首先给形而上学的知识源泉划界——形而上学的知识绝不是物理学知识,形而上学不是通过经验感官获得的知识,因而绝非源自经验——而是先天的知识。
康德在首先就做出了一般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的区分。
一般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分析判断——即不增加任何知识,仅仅是解释性的,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在康德的先天直观概念下(即时间与空间中),物体的定义中包含了它是“有广延的存在”,因而说物体是有广延的只是解释了“物体”这一概念。而物体是有重量的则是一个综合命题,它扩大了被给予的知识,这一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取的,因此属于后天综合的知识。对于分析命题,我作为认识主体是不能超出我的概念去做出判断,因为在概念中就已经拥有判断的一切条件。而经验判断在任何时候综合的,是在我的概念以外所添加的知识。
而数学的判断全部都是综合的。数学永远无法从自身得以认识,我们无法说出数字“5”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可以从经验中的“五个杯子”、“五棵树”等获得“5”的概念;而像是“5+7=12”这样的命题,人们必须超出这些概念,借助与这两个概念中一个概念相应的直观——如五个手指中获得“5”的概念,从七棵树中获得“7”的概念,再加以叠加。人们从经验中拓展了“5+7=12”的意义——所以数学的判断都是综合命题,仅仅依靠分析概念,永远也得不到“5+7”的和。在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借助直观获得知识。
纯粹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其他一切先天知识的区别在于,纯粹数学绝对不是从概念中产生的,而必须从概念的构想产生的。它必须超出概念达到与概念相应的直观所包含的东西,因而全部都是综合的。但是纯粹的数学公里并不是纯粹从经验中获得的,从纯粹的经验无法获得“5+7=12”的定理,因而是先天的。康德在这里简单地概述了数学之为先天综合命题的原因。
在初步地讨论了先天分析命题和后天综合命题后,康德就提出了这本书或者说第一批判的总问题:“形而上学在某个地方是可能的吗?”、“出自纯粹理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人们就曾经仅仅质询自己分离开来的理性,理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普通的经验被使用着,因为理性对我们来说毕竟总是在场的,而自然规律通常必须费劲地去寻找。”
在这里康德质问理性的边界, 对于先天分析、后天综合以及先天综合命题的混淆与误用导致过去形而上学边界的混淆,以及形而上学问题的困惑即矛盾。康德隐藏的问题是,理性的界限应该划在何处?康德简单地批驳了大卫•休谟的怀疑论,认为大卫•休谟的怀疑论是将一切只是建立在经验上的结果。
康德区分了真正的形而上学的判断和属于形而上学的判断,认为真正的形而上学的判断全部都是综合的。属于形而上学的判断诸如形而上学中所用到的材料和建筑工具,对于这些命题的只能通过的分析的方式加以定义,但是形而上学则是关于已经分析过的概念而产生的综合命题。将先天分析的命题作为形而上学的材料和建筑工具,用综合的方法产生形而上学的命题——这些命题无可置疑地确定、部分地出自经验的普遍一致,却又不依赖于经验——即先天综合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