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的某天,空闲之余刷朋友圈,因为朋友圈加的人都是关系较亲密的亲朋好友,看到小时候一起长大的玩伴在她的城市过得有滋有味,体贴的老公,新装修宽敞明亮的房子,以及对肚子里的宝宝降临的期待。而对比与我,一样的没有,在这座城市挣扎着生存着。不知大家是否这样,网络上的牛人或认识不熟络的人多么牛,效果只能警醒自己几天,然后一切照旧,可若身边亲密的人都有很大的进步,自己是焦虑的,同一起跑线的人甩你几条街,那种滋味是前所未有的焦虑。
为了对抗我的焦虑,在2016报名参加了一些理财训练营、思维导图训练营、学摄影等等,也有一些些起色,看得到自己一些变化,但觉得还不够,觉得自己对于时间的把控能力还不行,听行动派琦琦的音频推荐,买了《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
我能够在时间管理的把控能力上有所提高吗?我自己也不确定,毕竟之前也看过一些时间管理上的书籍,效果只维持3天。
可看完书后我就发现我错了,不是我死板认为的时间管理类的书籍,画了思维导图,清晰了好多,
结合自己的实际,摘选了自己喜欢的几点:
1、没时间,想改变。(观念改变)
吉田医生(作者)上班族,当时一下班就赶着去幼儿园接两个年幼的孩子,回到家照料孩子与各种琐碎的家事,吃饭洗澡哄睡觉,静下来就只想歪在床上睡死过去,每天都被工作与家务搞得焦头烂额,光是例行公事就忙不过来,工作评比没有进展,没有自己的时间。这是吉田医生开头介绍自己的情况。
低迷的情况让她想改变:“我想改变,想往上爬,却没有动手做,反而怪环境与孩子的身体状态,是我自己默许自己因为忙,所以一事无成。”决定读书,申请出国留学。
2、“一件一件来”人生不够长(观念改变)
常听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一下子不要给自己订太大太多的目标,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很容易坚持不下去,所以自己就常常纠结,自己想要培养的习惯先后顺序哪一个好呢,早起?运动?练字?学英语?哎哟,去哪里要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为什么非得“一件一件来”,一起做也是可以的呀,两件三件想做的事都可以打包放一起做,报名参加自由写作,原本并不在我2016的计划里,但我现在就打包在一起与其他的课程一起进行中。
3、先走“第一步”再“见机行事”(行动)
有句类似的话:“想做的事情开始了,最难的那一部分已经解决了”。
最近换了新的工作,在这之前犹犹豫豫要不要换工作,上一份工作做了5年,工作内容已经十分熟悉,时间长(早7点晚9点),很自由无压力,工资不高。可是因为很自由,自由惯了就怕不习惯朝九晚五的生活,最主要的怕不懂职场相处技能,不合群,因为我之前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就好,所以就纠结。
但明白现在的工作是自己的舒适区,不想变成温水里的青蛙,调离舒适区,找到一份较满意的工作,上了半个月的班,在良好适应中,现在“见机行事”中~
4、不要执着“一气呵成”(行动)
“做一半等于没做,要做就做到完”我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这么警惕自己。但若是放下“一气呵成”的偏见,改用“做一半也不错”的想法,生活中应该也会发现很多“新乐趣”。
书里的两个小例子:一、作者有个很感兴趣的读书会,而照顾女儿的阿姨8点就下班,老公下班的时间更晚。读书会从7-9点,全程2小时。想着从读书会会场到回家的车程20分钟,这样自己可以听7点-7:40的内容,没错那天她就真的就是听了40分钟离开会场赶回家了,想着“参加了40分钟也好过没有参加好呀”!
二、久未见面朋友们想聚在家里聚会聊天,想着大规模的话出于礼貌最起码得花半天时间打扫准备,这样的话聚会就很难成形。抱着“小规模”“小聚会”的想法就买上些好吃的点心,泡上一壶茶约上二三位好友,也可以过个惬意的周末。
5、相信自己在进步中(感受、鼓励)
人只要要求自己有进步就一定会焦虑的,焦虑就会阻碍我们的行为,所以要对自己好一点,心急的时候,拿出自己的记事本,看着自己之前的记录,看着自己打钩的项目,看着自己实实在在有做了一些努力和改变,那种感觉,看着自己在进步中,恩,给自己点个赞。自行车只要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才能稳定。只要你在前稳定的骑行者,后面留下的都是你行驶过的痕迹,而那些痕迹,就是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