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都知道心理学的本质是研究如何使人快乐起来,也因此延伸了很多流派。而家排则是从重要的关系里(夫妻/亲子/父母)研究如何让人快乐,通过引导我们如何让正确的爱,去构建幸福的生活。
爱虽然很难被言辞定义,但是可以被感受到,回望人生的不同阶段:
婴孩期:需求得到父母满足和反馈的时候就会比较开心,没有关注就不太快乐哭闹
幼儿园:父母接的会比较开心,保姆接或者没人接就不太快乐
小学:成绩好/乖巧的/调皮活泼开朗的比较受老师关心而开心,而中间默默无闻的则比较痛苦
初中高中:有人爱恋/喜欢的比较开心,而不被喜欢,被拒绝的则不开心
长大:有机会找到一份爱,承诺一份爱的比较开心
成家之后:有机会去创造生命/养育孩子比较幸福
再后面:和孩子关系融洽的比较开心
...
总结上面,无一例外,就是当我们得到“爱”的时候,我们就会快乐,失去“爱”就会痛苦。这里的爱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关心、支持、陪伴、鼓励....
但知道上面的事实,似乎并不能让我们快乐起来,我们也希望被爱,也想去爱别人,但生命似乎并没有给自己这样的机会/技能?而且我已近这样了,那该怎么办?
一、是共情,破框
别人没有以我们希望的形式表达,不代表对方没有做,或者不想,有了这样一份理解,对过去的执念就能放下。(还有一层意思是:需要全然的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点很重要,也比较深,后面单独展开)
譬如:父母因为各种忙碌,没能接你放学,甚至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都不能参加,但是如果你知道父母为了更好的抚育你一直承受着的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只是在用另一种形式——给你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物质环境来表达爱。(同时理解到,他们当时并没有人指导他们该如何做好一个父母,就像你现在也有一些自己的盲区一样,但是他们的确尽力了。)
譬如:情侣吵架,女生因为男生没有说“我爱你”或者没有送“鲜花”而认为男生不爱她,但其实男生只是不太会表达,他一直默默在细节处为女生付出着:小到女生爱吃的菜、包里常备的卫生棉,大到未来的购房计划...
二、自我满足
这里分2个层面,第一层是自己满足自己,譬如自己去好好吃一顿,美美的睡一觉,第二层是邀请别人支持自己,譬如绝大部分心理咨询师也都有自己固定的咨询师,也有很多情绪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倾听。
三、做家排
用家排的形式挖掘内心,看到真正的症结所在,告别也好,拥抱也好,去直面当时的人和事。相关的一些体验真的是语言所不能表述,期待你也有机缘可以体验这样一次神奇的自我探索之旅。
本文仅为个人学习体悟,如有不当之处,还请不吝赐教——世嘉
推荐阅读:《家庭系统排列——重建家庭秩序 让爱自然流动》郑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