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我的愤怒和不如意都是别人造成的!
这是指责型人格的内心逻辑。他们常说:
我没有问题,有问题也是因为你而引起的;
要不是你这样,我就不会那样;
都是因为孩子不听话,我的脾气才会变得越来越坏;
都是因为我老婆不收拾屋子,让我找不到东西,我才上班迟到的。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遇到问题时,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归因于外界。
这其实是他们心理还没有发展成熟的一种体现。
因为只有弱小无助、内心害怕失控的小孩子,才会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东西划归于外界。这样就会感觉安全一些。
很多心理没有得到成长的人,总会把不好的一面同自己割裂开来,投射到别人身上,觉得自己是个“不会有错”的人。这是把想象当成了事实。
那些“都是因为孩子不听话,我的脾气才会变得越来越坏”的父母,其实在没有孩子时,他们的脾气照样不好,孩子只是他们无法面对真实自己的借口。
久而久之,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还会让他们形成一种受害者的心态。
“我不能认错,否则我就会死!”
指责型人格的人,往往会觉得认错是一件很羞耻的事。因为在他们心中,认错就代表着自己整个人就被否定了,也就意味着自我被杀死了。
这可能是因为,在他们早年的人生里,常常遭遇被指责的经历。比如,受到父母的苛责或被要求完美,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或期望,就会受到否定与指责,甚至受到严厉的惩罚。
于是“我不能认错,否则我就会死”就成了他们潜意识的一种信念。
在孩子的心中,人只有两种,要么全错,要么全对。如果承认自己错了,那就意味着自己整个人都被否定了。
由于他们太小,还无法独立为自己负责。所以,这种感觉对他们而言,无异于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虽然,后来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完全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了。但是,由于潜意识里的力量太强大了,让他们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
这样的他们,一旦遇到失控的情形,内心首先响起的是童年时父母的声音:都是你的错!
他们内心不愿意再体验到那种儿时伤口被撕裂的痛,于是潜意识便自动开启了本能的防御机制:“不是我的错,都是因为你……”
把责任推向外界和他人,自己的内心就感觉安全了。
指责型人格伤人又伤已
和指责型人格者相处,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因为常常被数落,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自我厌恶;
总被挑剔和指责,自我价值感受损,还会让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经常处在这样的处境里,还会使人变得胆小退缩,变得小心翼翼,怕犯错,怕惹人不高兴。
长期这样,人就会活得很压抑,想逃离,或者因为受攻击而产生愤怒,于是爆发剧烈的冲突。
实际上,指责型人格者自己也很痛苦,因为伤人的同时也在伤已,让身边的人不断地疏远自己,感觉到自己不受欢迎。这让他们在自尊心受损的同时,内心也倍感孤独和压抑。
一个只盯着负面信息的人,内心其实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由于他们曾感受过来自外界太多的敌意,所以内心才会对世界充满戒备和敌意。可以说,这是早年被写进生命的一种底色。
如果我们对他们以牙还牙,只会让他们的敌意更重,加固他们的防御高墙,导致指责升级,矛盾更加激烈。
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精力,他们怎样都与你无关,你可以选择远离他们。
但是,如果他们是你至亲的人,或是你无法摆脱的人,那就得想办法改变这种痛苦的相处模式了。
怎样与指责型人格的人相处
首先,理解他们这种人格的形成原因,从他们的负面情绪和语言中解读出正面的动机。
他们常常因为小时候有过很多被否定被指责的痛苦经历,所以自我价值感被贬损,时常感觉挫败和无助,才会把焦点放在对外界和别人的期待上。
我们需要意识到,他说的“你错”,并不是你“真的错了”。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平静下来,去解读并看清他指责背后真正的意图。
其实,每一种指责的背后,都含有期待和动机。比如:对自我价值感的保护,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等等。
其次,帮助他分清责任边界。
当他学会分清什么是可控的主观因素,什么是不可控的客观因素,渐渐地,他也会开始接受一些事实,而不是盲目地指责他人。
比如,孩子生病了,他指责你没照顾好,其实是他内疚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怕你责怪他。同时他也期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照顾,身体更加健康。
解读到他的担心与期待后,你就可以告诉他,孩子生病的确不是他的问题,但也不是你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你可以肯定他爱孩子的心情,并请他放心,你今后也会更加用心地照顾好孩子的。
其实,指责型人格的人,内心是很脆弱的,因为害怕受伤害,才会先做出攻击来保护自己。而且通常他只会攻击身边最亲的人或更弱小的人。
善意与爱,是化解敌意的有效方式。
武志红说过:“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被情感忽视造成的。”
当一个人内心积攒够了爱,敌意就会消失。
如果他发现很多情况下,对方不会像父母那样指责自己,而是向自己释放善意,他也会渐渐放下防御的。
一位网友这样说:
“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的我,快六岁回到家,因为生活习惯等等原因,使我的原生家庭并不能容忍我所做的一切事情,以至于不能容忍我这个人。我也经常做个背锅侠,所有的生活不如意都会归到我身上,“都是因为你……”,虽然只是一句话,可是这是个思维的定式,如果一旦有坏结果,那就是因为我或者因为我爸。
现在我发现我也好像有这个习惯,我一般都会把所有的怨气撒到我老公身上,而我并不敢把情绪撒到元凶身上。 以前有很多种情景我做错了事情,我问老公为什么没有怪我,他说已经发生的就要解决,怪你没用啊。”
这位老公的做法就没有敌意。他让她明白,除了责怪他人,还有更好的处理问题方式。
当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放下敌意,就是改变的开始。
但这个改变可能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你可以在对方值得欣赏的地方多给一些肯定,提高他的价值感,陪着他一起进步成长。
如果你是指责型人格,要怎么改变自己呢?
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首先你要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学会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现实,才能为接纳错误腾出心理空间。只有接纳了自己的错误,才有机会与错误和平相处,并从中学会成长。
二、正确认识错误
回忆一下,你是否沉浸在“我错了=羞耻”的感觉中,和“犯错=被惩罚”的恐惧中?
如果是,你可以告诉自己:那只是童年时的一种场景。现在你长大了,场景已经转变了,不会再有人因此而惩罚你。
童年时,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自己是有错的,是因为那时的我们以为“犯错”就是“坏孩子”,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是个“坏人”。
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的人都会犯错,但并不等于他们是坏人。犯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我们抛弃了“我不能有错”的念头,就走出了改变的关键一步。我们就学会了宽容自己和他人,而不是否定和指责。
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在某件事上有问题,并不等于“这个人一无是处”或“整个人都有问题”,他也可能在其他的很多方面都很优秀。
三、把目光从负面的关注移开,多尝试去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优点。
当你这样做时,你会发现,很多优秀的人都会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的。
在你的童年,父母没有教会你如何正确对待错误,所以当你看到你所欣赏的人坦然认错时,你才会惊讶地发现:
原来他也会犯错,原来犯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原来承认错误也可以这么自然和令人信服!
是的,承认自己也会犯错并不可耻,是一件勇气可嘉甚至了不起的事。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不仅不会因此而降低,相反地,勇于认错还是强者的表现,也因此更能获得大家的敬重。
四、放下对别人的期待。
很多痛苦与愤怒,都是因为我们心中对外界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当你放下期待,很多烦恼就会随之消失,你会获得一种平静。
因为你所能掌控的只有你自己。
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期待得不到满足,就想发脾气或归罪于他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体现。当你有类似表现的时候,就提醒一下自己:是不是又回到童年的想象模式中?只要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能减少它的发生机会。
一位网友说:
我现在发现,自己经常遇到不顺之事,就想发点脾气。刚一发作就马上又笑了起来:看吧,又要发作了。顿时也就平静了下来。
是的,这就是改变的开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成长视觉,与你长期分享点滴感悟与智慧,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