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写字的家伙:没什么话好说。春分快乐]
Facebook本周在官网宣布旗下通讯应用Facebook Messager(当然,他们或许更希望我们以Messager这个独立的名字记住它)将提供好友间的即时转帐功能。
关注这件事的人基本有三个反应:
什么?他们之前一直没有这个功能吗?
耶!这又是中国企业倒逼硅谷创新的例子
哦,反正从来不打算用Messager。
说1的很有理由质疑。
除了中国特色的微信式创新,和符合西方习惯的支持邮件蓝牙以及短信支付的Stripe之外,和Facebook同属美国市场流行社交应用的Snapchat都早已推出了Snapcash这一好友间支付手段。
虽然由于和本身阅后即焚的潮流定调太不协调,一推出后就被广大网友吐槽钱到账后隔多少秒会自行消失。
但是就时间轴而言,Facebook这个一直被后进企业视为过时老人社交应用的公司这次的确走在了后面。
说2的也很有道理,但如果因此假设他们会进一步开发出群红包功能未免有点想太多。
实际上,仅就引入购物交易这一点来讲,Facebok并没有比微信迟,或者更确切地说,只考虑已经尝试过的方法的话,他们走的路比微信吃的盐还多,以下是外人(也就是我)总结的他们的心路历程:
一)时间流推广
在此之前,传统大流量的网站平台等变现的唯一选择是在边栏发布广告。当然FB也这么做了,不过担着最大的改革性的社交网络这一名头,以及移动时代实在没多少地方放广告的困境,他们又在2011年推出了更吸金的推广方式。
即在时间流(Feeds)上插入和用户贴文非常相似的广告,比如这样的:
(这是电脑网页端显示效果)
当然,所有来自品牌的推广广告会在右下方注明。 这点后来在新浪微博和豆瓣也得到了运用,叫做“推广”或其他什么名字。
这样插入在时间流中的效果是没有打断用户的浏览体验(虽然我也很怀疑用户浏览体验里有没有包括不时看一段广告这一项),而且大大地增高了广告的点击率,评论和赞(like)率。
可惜这一开创性的将广告置入用户时间流的行为,后来被Instagram借鉴。结果ins青出于蓝,弄出了教科书案例一般的品牌图片流广告。的确是美观大方,作为广告都让人忍不住去点赞。
二)移动端&多平台渗透--Atlas
2014年,忙着推动Lean in 行动的Sheryl Sandberg宣布Facebook重新推出了之前从微软手里收购的,为商户提供广告分析的平台Atlas。
(Atlas说明)
这一举动被视为向巨鳄Google的直接挑衅。 而看起来,Facebook在推出的平台上最大化了自己的社交人海优势。相比起常用的通过用户浏览器cookies来投放针对性广告,Facebook利用的是用户过去登录Facebook时在设备上留下的识别码来关联帐户锁定目标。
如你所能猜到的,在社交时代,通过关联用户行为来投放广告大大地方便了商户们的针对性营销。
同样如你所能猜到的,他们再一次因为涉嫌侵犯用户隐私而遭到了声讨。从此以后,用户们不仅会在自己的Facebook主页上看到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广告,还会在任何其他使用了Atlas平台的商户上看到那些冲你而来的行销。
三)“Want” 和 “Buy” 按钮
这两个按钮看似意思相同(都是想要嘛),但中间隔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以及一个行为模式的扭转。
Facebook在2012年和多个零售商们一起推出了一个叫Collection的功能——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豆瓣东西(如果你真的听说过了豆瓣东西的话)——用来作为零售商在他们社交网站上宣传的商品集合。
同时,用户们可以在展示的商品下点击“Want”按钮来添加商品到自己的心愿清单(有可能会出现在时间线上),并选择是否通过链接买下这个商品。
“Want”按钮作为测试用户购买意愿以及进行人对人推广的工具虽然并没有成为大热门,并在之后被诉抄袭,但还是迈出去的一大步。
在2014年,他们又推出了“Buy” 按钮,这次顾名思义,用户可以通过在喜欢东西下点击这个按钮来跳转到Paypal链接进行支付。
四)下一步,去平台后的熟人交易?
于是我们终于回归到本周新闻,Facebook将在Messager中支持直接转帐。
如果说之前包括针对用户行为广告,关联用户信息到其他平台,为小商户推出测试用户和购买链接的功能来提高销售,都是Facebook利用其庞大的社交网络平台来推动用户购买的行为的话...
他的下一步似乎是个具有更大可能的迈进,利用在平台出现前就已经存在的熟人关系实现点对点交易。
(来自appadvice)
于此同时,一直以熟人关系链作为突破口推出了朋友圈面膜(好吧是被推出的),以及微商的微信却反过来,利用红包和支付功能开始反攻线下商家。
他们是在互相借鉴还是互相模仿?
或许只有下一步的行动才能给我们答案
[来自写字的家伙:本文是在大概上周末时写完发布在公众号上的 点击链接可以看到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