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临沭版图来看,临沭在有清一朝正途科举共出过两位进士。一、王椽,字钜颖,号砚亭,(1747—1815),祖籍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其曾祖父率本支析居现华桥乡旺南庄。(1747—1815),今山东省临沭县人,1770年中举,1781年后,任山东成武、博兴和沾化县教谕;58岁时考中三榜第61名进士。二、吴步韩(1798—1866),字佩韦,号锦堂,别号小岩,临沭县曹庄人,祖籍临沭县店头镇吴家月庄;道光十六年中丙申恩科二甲第45名进士,次年授望都、深泽知县等职。
本文所述的胡家师爷就和其中一位有关,据记载;嘉庆二十年(1814年)春,京山县知县缺职,王椽奉谕以67岁高龄赴湖北京山县赴任。随行的有他夫人和一位本村的胡姓管家(兼师爷)。王椽至京山县上任后,整顿吏治教化民风颇有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一年后的一个夏天,当地百姓为表其功绩,以本地习俗敬献一大蛇,王知县受了惊吓,又因其年事已高一病不起药石无功,时日不长归了道山。王知县去世后,家里无发丧、回乡之资,儿子又不在身边,其妻蔡氏无主张,哭得死去活来。多亏跟随胡姓管家颇知世故,立即封锁死讯,以知县令召集县内名流士绅来衙议事。胡管家出面,谎称知县老爷病重,因其为官时间甚短,家资接济不上,现无钱医治,恳请各位解囊相助。并许诺,如知县大人痊愈,借金如数偿还。如若不治,就算大家帮忙了。因王椽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故多人情愿捐赠。这样才筹足路资扶柩回家。
数年前我便看过这段资料,一直对这位胡姓管家颇为好奇,那么这位胡姓管家是谁呢?都说是和王进士一个村的,前几日我便联系了旺南庄胡景顺(山里胡氏二支二十世),景顺爷说他也一直在研究此事,并说是他的二老祖,可惜的是具体名字失讳了。他研究本村谱学,据他讲在十四世上,祖上有兄弟俩两位老祖在朱村,大老祖在朱村去世了,大老祖之妻就带着两个儿子和二老祖,一家四口去了旺南庄,这位胡姓管家就是这位二老祖。这位二老祖从湖北京山县回来后,被郯城红花埠人士聘请当师爷去了云南,后来发达了,寄来吃食本子、路途单、等子秤、九套环、官帽上的金疙瘩、小锡壶、仁医书、马鞍子、一对大皮箱,现在存下来的物件就剩一个小锡壶了。
我便又查询到了郯城乔闪老师,乔闪;中学高级教师,郯城县美澳学校原校长,临沂荀子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徐国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沂文史学者。根据乔老师讲,这位胡姓师爷是跟着谢体仁去了云南,以前在网上可以查到,可惜他没有保存,给我发了他研究的谢体仁的部分资料:谢体仁,字仲安、云樵,东海(今山东郯城县红花埠)人,清道光二年(1722)壬午恩科三甲第43名进士。 据《清实录·道光朝实录》,道光皇帝曾引见新科进士谢体仁等,“俱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掣签,即抽签,明清吏部选授官员的方法之一)他历任宜良、定州、通许等地知县。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春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谢体仁调任威远同知(官名,清代为知府、知州的佐官)兼抱(母)香(盐)井大使。
我又把资料发给景顺爷交流,景顺爷说他也在研究是否就是谢体仁,可惜缺乏记载性实质资料。并给我发了他收集到的谢体仁的资料;[道光]《威远厅志》八卷,清谢体仁纂修(1837)。谢体仁,字云樵,山东郯城(红花埠)人,道光二年进士。先后任宜良(云南昆明)、定州(河北保定)、通许(河南开封)等地知县,署威远厅(云南普洱)同知兼摄托香井大使。威远厅即今之云南景谷,其地先为土州,雍正初改土归流,先属镇沅,后隶普洱,为滇南边境。地接缅甸,民族杂居,因盐井所在,而为云贵要邑。并查询郯城县志进士名录,发现谢体仁道光二年中进士分发云南做知县,推测这个二老祖就在那个时间去的云南,谢体仁最后做到副知府,从云南到保定,又从保定去开封,后又去云南,好像这个路线,和去云南二老祖寄来的吃食本子路途单有点相吻合。景顺爷说听村里边老人说,谢体仁做满任后就回原籍了,我二老祖就留在云南了。在云南留下了一支人,并且听说直到1947还有书信寄来,后来就没了消息了。
注: 后又有老人讲胡宗南就是云南这支人去的浙江,并有旺南庄族人去朱村出礼,坐柜登账的是从台湾回来的,说他就跟在胡宗南身边做事,他听胡宗南说老家是郯城东北乡,后来听说再去问问详细,说那人又回台湾了。如说种种实不可考,于此作为结尾,或许可增加些许耐人寻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