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本以为其内容是成为作家的技法,比如一些写作手法,修辞表达之流,甚至期待可以学到可以一鸣惊人的奇技淫巧。
然而,读后方才明白,是这本书的名字实在给了我太多无端的遐想。实际上,这本书更像是揭秘了作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习作日常,不如叫做《作家的工作与生活》之类直接一点儿的名字。
译者在序言中有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表达的欲望,这就是写作的激情和动力”,译者觉得作家是可以培养的。而本书作者更是一位直接教授文学的专业老师。故而,一面觉得自己可以接触到真正的科班学习,一面又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在学习表达,并没有自视甚高的羞涩感。读完这一篇序言使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加平和的姿态。
拿起这本书来读的人,都是对写作有着一定的追求和理想的,要不就是媒体从业者,要不就是写作爱好者,肯定都是爱好表达的人。我也不例外,从中学开始写日记,到大学开始写年终总结,再后来写回忆录、散文,又写了很多的游记,虽然大部分文字都是以记录为主,但也期待自己可以写得更好。
于是,趁着过年假期闲暇时间比较多,便把此书拿来读了。
本书共140页,九千余字,有十七章之多,虽然没有大类划分,但我把他们分成四个大类内容:
一、作家的性格特点;
二、作家的写作建议;
三、作家的生活方式、
四、几点注意事项。
在第一章,作者以成为作家的四个困难出发,引出如何突破瓶颈,如何认识自己并克服困难的话题。其余章节,有关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互有穿插表达。
一、首先,认识作家这个群体。
作家往往具有成熟和童真双重性格,并可以自洽,他们同时拥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思维状态,在创作过程中却相辅相成。最令人羡慕的作家是那些已经认识到自身性格中有不同的属性,但是能够在不同的情形下与不同的人格和谐共处、生活、工作,并不断进步的人。
1、因为具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双重性格,作家的性格往往孤僻古怪,表里不一。这就像平常人看待艺术家那样拥有不寻常的行为,不正常的思维,经常说出或者做出令人费解的东西。
但这恰恰是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东西。因为作家第一个任务就是维持自己的天性并保持平衡,将两个相反的天性协调统一到一个整体当中,他们分别是:其一,成熟没有偏见,温和公正,像是匠人或者批评家那样理性客观;其二,必须保持敏感和童真,像是孩童一样天真而充满好奇心。
此外,作家的性格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具有对新事物好奇敏捷的反应能力,对旧事物记忆犹新的能力;观察力敏锐,丝毫不会觉得生活了无新意,总能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他们生性积极主动,行动力十足,经常在行动中磨砺自己,甚至创造和策划事件并积累素材。
2、作家的思维会让作家显得更加怪异。因为作家一方面要让无意识必须自由丰富地流动,另一方面,意识则需要在无防碍无意识流动地情况下控制、联系、辨别这些素材。而天才恰恰可以让无意识完全服从于自己的理性意图。
一方面,无意识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记忆、价值观和情感中,无意识在其中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故事素材,无意识的状态可以充分调动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人物、场景和情绪等。甚至可以说,白日梦也是一种无意识的创作。这种无意识的原创能力是天才的根源,也是一个作家真正的天赋所在。正因此,作家常常有这种沉湎孤独,独自休闲、长时间沉默寡言的行为,故而经常显得古怪。
为了保护无意识的自由,请每一个作者都不要在作品完成之前跟外人谈论它,甚至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保密,否则就相当于创作的长跑冲刺撞线了。
另一方面,意识则是通过理性的判断,对无意识产生的意象和情节进行雕塑并去粗取精的过程。 用日常的眼光和平时的想法来审视“无意识”创作的素材,就好像两个自己在对话,“意识”在审问“无意识”一样。
但是一味的指责和漫无原则的自夸都是无益的。总得来说,一个作家要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呵护和溺爱自己的无意识,也要做自己严厉的批评家,理性且成熟地苛责自己。
二、写作建议
1、早起写作。为了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建议早起一小时,立即开始写作。在此之前不要阅读,甚至什么都不要做。在半睡半醒的时候,锻炼自己进行纯粹的写作,无论是写什么,夜里的梦境、昨天的活动、或真或假的对话、对意识的检查等。
2、定时写作。无需解释,没有原因,这是作家的天职。也不论什么内容,只要时间一到,必须严格坐下来写作,这时要利用意识进行驱动,而不是服从无意识的退缩。
3、关于模仿。不应该直接采纳素材,必须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作品。去学习好的作家,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中做到恰如其分的?是如何合理安排字数的?
4、自信而流畅地创作。写作之前,把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敲定,以前者为跳板,延伸你的故事,以后者为木筏,引领你向前游的方向。在这其中,尽量轻松而快速地工作,减少重读的次数。
三、生活习惯
1、作家的第一素材就是自己,因此他们经常把自己当作观察对象,用一双写小说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甚至仔细描述日常的小事儿。
2、作家的生活经常及其简单,只是偶尔放松和娱乐。他们很少情绪化,生气、嫉妒和沮丧是你灵感之源的毒药。
3、作家读书经常需要费点儿劲儿。任何一个对成为作家感兴趣的人,都对自己读过的每本书有一定的看法,而不仅仅是把读书作为一种娱乐。而学会了批评式阅读,就会发现其乐趣要比纯粹欣赏式的阅读更加浓厚,甚至可以容忍坏书。
此外,读书尽量读两遍,要写大纲并做一些总结评价。这样的过程,其实相当于向这本书进行学习,“三本书,必有我师焉”。
4、像一个敏感的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保持盎然的兴趣和生动的记忆,看到不断拓展的新世界,全神贯注地观察、感受和聆听。对无能为力的事情感到单调乏味,是作家的真正危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作者好像只有一个故事可讲,但总是重复的东西往往会显得没有新意。
比如像一个陌生人一样在大街上睁大眼睛,保持专心,描述看到的每一个东西。比如用脱离常规的新奇的眼光,看看家人和朋友。这样的过程不仅仅会获得新素材,甚至可以激活头脑中不易察觉的记忆。
5、如果你想激励自己写作,那就通过无字的方式自娱自乐吧。为了寻找灵感,尽量避免读书、戏剧和电影,可以选择比如静坐、散步、做观光巴士……总的来说,这些间歇期的癖好,都有三大特点:有节奏的,单调的,无字的。正是这些无字的休闲状态,让他们处于一种轻度的催眠状态,让他们的思想集中于作品构思。
四、几点注意事项
1、我们生活在被文字重重包围的世界里,很容易模仿一些人,但是没有人通过模仿成为一流的作家。摆脱模仿的诱惑的最好办法是,在自己积累的素材中,尽早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品味。甚至,由此决定自己的方向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是散文家还是评论家。
2、关于原创性。在创作的道路上,通往成功的关键是原创性。每个人都可以为人类普遍的经验之池注入我们从各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点滴体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自己的信仰还不够成熟,但是也应该诚实地体现一个作者目前的状态。我们都需要成长,为了能够写下去,我们必须在目前已经建立的信仰基础上进行写作。
事实上,只有两项基本法则:其一,小说家应该只处理他力所能及之事,无论字面上或者修辞上;其二,一个主题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作者能够从中发现什么以及他发现的深度。
3、避免刻奇。作者必须真实连贯地表现出,某件事在主人公的身上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不是在这个世界里,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会发生。诚实是保持作品连贯性的最好源泉。
4、书中还提到几个实施意见。以上任何建议,都必须在自己愿意的情况下采纳和实施,刻板的模仿没有任何意义。改变旧习惯,要靠想象力劝服自己,而不是靠意志力加以控制,去消耗自己的精力。因为主导一个人行为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信念,而不是通过价值判断去驱动肌肉和神经。
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通读全书,发现本书其实并不算是写作入门书,而是针对一些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在遇到写作瓶颈的时候,应该如何突破的进阶书籍。
尤其在最后几章节,作者谈了很多关于天才特点的话题,天才往往有强大的无意识思考能力,很容易进入冥想状态。因为这难以学习的能力,恰恰是开始写作的原始动力,那些颇有想象力的若隐若现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有人说,这些就是写作的天赋。作者虽然说这是一种可以习得,可以锻炼并加以运用的东西,并给了一系列指导方案。但是,照本书这么做,就可以拥有这些了吗?天赋到底是什么?书本并没有给出答案。
其次,本书中关于写作和生活习惯的建议,笔者认为有部分过于教条主义,有些不太好操作。所以,未必全部照搬并严苛执行,还需要读者自己进行判断和筛选。比如,刻板的每日写作,首先要保证有一个时间不被打扰,还要考虑没有灵感的时候如何创作,着实不容易。
收获最大的有两个:其一,作家一定要拥有第三视角再去贴近日常生活,甚至观察自己和别人的言行来积累素材,这种如同孩童一般的敏感度不能失去。其二,作家往往具有两重人格,一方面要成熟理性,世事洞察,另一方面永葆童心,纯洁而充满想象力。
以及最后
某些段落的翻译略显生硬,读起来有些生涩。书页外侧留有空白,用来标注部分章节的重点句子,以及放译者的部分备注。这种“划重点”的操作略微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而且,最后几页的卖课广告真是令人尴尬,挺经典的书就好像买了一个地摊货一样。
本书虽然成书于1934年,大概因为文字创作的方法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显得一点儿也不过时。
言而总之,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