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次坐校长的车,嗯,不错还算有收获,有点东西可写。
车上校长问去北京的那位同事有什么收获,那位同事说了一个某某教授的观点:该教授说,在课堂上不能叫学生孩子,必须叫同学,目的是让学生区别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
嗯,听起来很有道理!
这时候我脑海中突然又出现另一位某某专家讲课的画面:“孩子,你要是这样说就更好了,”边说边抚摸孩子的头。
这多有爱啊!为什么不能叫孩子呢?
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你如何选择?这时突然想到《超越感觉》中的一句话:
When you are evaluating opposing arguments,neither of which is persuaive,look for a third alternative.(当遇到两个相互冲突嗯观点,并且哪一方都没有说服力时,寻找第三个选项)。
试着寻找第三个选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不是和稀泥嘛!)
首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称谓。例如一些比较自卑,胆小的孩子,到了学校如果称呼他孩子,这是与学生建立连接,信任,同时培养安全感的方式。这种称呼会给学生带来信心,让他们肯定自己的长处。比如课堂上一位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终于鼓起勇气举起手,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但方式不太合适,如声音太小、措词不太准确,这时老师的评价以孩子开始就比较好。
如果面对的是一位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你称呼他为孩子,更会让他无法无天,在他眼里老师与父母没准就是等同的,很难树立老师的威严。
其次,根据不同场景来说,如果是自己班上的孩子们,对他们说同学们就比较合适,长期的孩子称呼会不利于班级管理。毕竟让孩子意识到学校与家庭的不同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一位老师要到另一个学校指教一节课,学生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此时老师以孩子称呼,很容易拉进师生距离,对于课堂氛围的调控也有一定好处,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就高。
最后,有没有可能称谓就不重要呢?观看名师大家的课堂多数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最近发展区的设计赢得学生的亲睐。
看一个老师是否会讲课,就看他是否有能力在同一时间里,让不同种类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
老师的职责终是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最后,老师的能力是否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