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这是以前我写给老婆的一首诗:
想找个时间不曾流淌过的小城
和你一起相守
给每一颗星星讲我们的故事
给我们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写一封信
收着我们每一个幸福的时刻
记得我们彼此哭泣的模样
和亲手栽下的每一个愿望
把他们哼成一首首夜曲
画一幅画
为我们曾经的梦想定格一个归宿
一边看着我们女儿慢慢的成长
然后有一天
放飞她
我说要给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写一封信,可是实在不好定义什么叫「去过」,我想干脆就直接一点,写一下那些去过呆过的想写下来的城市,想写,是因为它们在我的记忆里划下了痕迹,是我的经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些城市,以后也许还会再去无数次,有些城市,以后也许不会再去了。无妨,趁记忆还在,趁有些故事还可以讲,就写下来吧,长期的写下去,有了新的故事,也可以再写那座城,一次,两次,都可以,就像写一位朋友,时间在流逝,人会变,城市也会变,故事还会有新的,但旧的故事不会变了,只会越来越淡,写下来吧,即使忘了,也能看看,像看一张照片,像看一个陌生的男人讲他和一座座城市之间的故事和他对城市的理解。
小城荣成
今天,写我长大的那个地方——荣成,一个县级市,可能你没有听过,没有关系,我告诉你它的地理位置,你就不会忘记了,那是我们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东端,你的脑里肯定已经出现了那只鸡,很多人会拼命在鸡肚子那儿找,其实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东端在山东半岛的那个尖上,那里就是荣成,隶属于威海,三面环海,环境宜人,是中国离韩国最近的地方。
虽然离开那儿已经有些年了,回去的次数可以数的过来,但我说的普通话、英文都带着那儿的口音,有些东西是融进血液里去的,嵌进基因里去的,不管跑到哪儿,一个二维码就原产地追溯了。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一个第一次见面的朋友,走过来问我:你是威海人吧?我大惊,因为北方口音很容易听出来,但具体到哪个地方,就比较有难度了,她笑着说:我的专业是中国方言学,我是听你的口音听出来的。折服她的专业水平,后来听说她是PKU的。
山东自古人杰地灵,齐鲁大地,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严格意义说来,胶州半岛属于古代的齐国,与山东中部的鲁地,在很多地方也有不少的差异。鲁国位于内地,鲁人朴实守旧,齐国靠海,齐人浪漫,喜欢新潮。但好像几千年下来,这些东西并没有被很明显传承下来,不过,我们胶州半岛相比山东的中西部地区,人稍微开化一些,对规矩的讲究(比如酒桌上的)稍微少一些,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传统传承的一种,另外我们不吃煎饼,海鲜吃的多一些,方言与省内中西部相差较大。记得上大学时,班上有一个同学是山东梁山的,出好汉的地方,她知道我也是山东的,一上来就直接家乡话,我连连摇头,真的听不懂。
说回荣成吧,我一直觉得人对距离的感知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是会变化的,我家在农村,在市区西边,其实我们那离荣成市区只有区区五公里,但小时候,我觉得去一趟城好远啊,每年去市区的次数算得过来,只有偶尔逢集的日子会去一次。骑着自行车,上一个大坡,然后是下一个大坡,就到了市区。在我们村东头的山上干活,一抬头就能看到远处山下的市区,那时城里最高的是一座银行的楼,有十来层吧。城市不大,像一块刚刚被铺平的碗底,有些地方还空着,现在,这只碗里的东西已经要漫出碗沿了。
像中国的所有小城市一样,荣成的市区不大,东西向三条大路,南北向也是三条主路。北方人讲究东西南北,所有的房子正南正北,规矩划一。老城区不靠海,后来市政府搬到市区东面五公里的海边,盖了一个堪比天安门广场大小的广场,城区就慢慢向东发展了。荣成市区的最大特点是干净,以前生活在那儿不觉得,后来去过一些地方,再也没有看到比我们那儿还干净的城市了。街道整齐,看不见垃圾,也说不上民众的素质有多高吧,主要是政府比较重视,久而久之,老百姓习惯了街道就应该这样,也不好意思到处扔东西了。
我对家乡最早的了解,是从书开始的,大概是初中吧,家里不知道哪来弄来一本有关荣成历史文化介绍的书,上面讲了很多有关荣成的历史典故或者说历史传说,像秦始皇射鲤啊,秦始皇变成一只猪在修桥,一声令下让所有的屎壳郎滚蛋,从此荣成没有屎壳郎,海驴岛的由来以及孙膑如何被挖去膝盖,躲在槎山的一个山洞里等等之类的故事。后来,我读《史记》,始皇篇有这样一句「於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这里的成山,就是我们荣成最著名的景点「成山头」,也就是山东半岛的那个尖尖,那块「天尽头」的碑就立在那儿,位于市区北面三十多公里的成山镇,我还没有去过,据说游人很多,我们那儿叫靠海的地方为「海沿儿」,海沿儿都很富,我们村不靠海,以种地和种水果为主,属于我们那儿的「西部贫困地区」。
荣成在中国的县域经济排名中是比较靠前的,以前政府喜欢提「江北第一县」,江是指长江,主要是排除掉江浙与广东的几个县,全国百强县里,荣成一直徘徊在十名左右,在长江以北还真是第一。但荣成的情况和整个山东的情况都一样,经济总量大,不代表老百姓有钱。我觉得山东的老百姓是典型中国老百姓的一个缩影,忍耐、勤劳、爱储蓄,把钱都花在子女教育、医疗和防老上面去了,自己从不享受。和我去过全国很多小城市相比,荣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街上的餐馆很少,除了几个老百姓不会进去的用于公务接待的宾馆餐厅和工厂和商业区周边那种快餐似的小馆子外,很难找到比较好的吃饭的地方,老百姓舍不得花那个钱,没有出去吃饭的习惯,我记忆中在我上大学之前没有在我们那儿餐馆吃过饭,大学回去,和同学聚餐,走了一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当然,这几年,好了一些,老百姓开始慢慢懂得享受了,但也就这几年,即使这样,每次带我爸妈出去吃饭,他们总觉得是个挺大的事儿,推辞半天嫌我乱花钱。
和所有的中国小城一样,关系社会,每一户人家往上一代都是乡下人。现在七零八零的年轻人住在城里上班,爸妈在乡下种田,周末回家,第二天车后面都是新鲜的青菜瓜果。乡下人越来越少,但安静,水甜,菜新鲜,让人踏实。
在老家长大的时候,都是伴随着逃离老家的渴望,所以忽略了那么多年直接去感受她的机会,把头埋在书本里,幻想着外面的天地是如何的广阔与新鲜。等到离开她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对她的了解并不那般的直观。我想起了沈从文的《从文自传》里对湘西小城小镇的回忆,那么有纹理,有温度,有触感。那是坏孩子的生活,但却在最合适的时候做了最合适的事情。我羡慕得想落泪。
家乡,就像最亲近的人,你熟悉,但描述她,却很难,从想说的很多,却不知从哪儿说起,零零碎碎的,就像小时候的记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