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一定要再强调一下:本文只是卷爸初读比音勒芬IPO说明书和部分券商研报数据后的粗浅思考,并未完成全部内容研究。仅作为个人刷题练习和研究的思路探讨,请勿依据本文草率作出投资决策。
分析消费品,我一般采用供应端--渠道端--需求端的框架,这三个端口紧密协作,形成了物品、数据、资金的流动。同时,我一般会把广告这种影响心智的行为,视为产品必须的渠道税,也是渠道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比音勒芬的渠道端。
1. 目前渠道情况。
所谓渠道,即商品的销售路线,不同的产品或者公司,会有历史原因而形成不同的主要渠道,渠道一旦形成,会有惯性强大的一面,当然,在利用硬币正面的同时,难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受硬币反面的影响,我们要两位一体的看待。
例如当年格力电器自建渠道,拒绝国美苏宁的无限压榨,形成了独特并在当年有竞争力的经销商返点模式,且格力一直作为商业机密,对待这种独特的返点制度,认为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环。
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快递配套设施的完善,目前商品的流动,已经从单一线下变成了线下线上双通路。在这套体系转型中,我大概了解的珀莱雅,从线下的小品牌,慢慢做到了国货之光,市值三年翻了10倍,市盈率居高不下,长期在60-80之间,这也是我一直下不去重手的原因。其线上渠道占有率高达80%左右,而同时期的其他国内化妆品品牌由于各自的局限,反应相对缓慢,速度往往可以吃到一波红利,积累一定上头成本的。
从销售的场景空间看,比音勒芬的主要渠道为商场(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独立门店、机场高铁店、球会店。
百货商场是一种零售业态,服务特定商圈的商品选购者,更多面对有直接购买目的和购买力的客户。就是那种每层楼分别匹配男装、童装、女装、运动那种,购物目的性强,反正我是很久很久没去过这种地方了。
这是上一代人线下消费的主要场景,也匹配了产品的主要购买人群是35-55岁的中年男性。目标客群和产品定位吻合度高,所以是公司第一大销售渠道。这类渠道多以统一收银,流水抽成合作模式为主(即联营)。所以会强者更强,可以做大流水的店铺,商场更容易提供优质的点位和抽取更低的流水。近3-4年公司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在百货渠道,"调位置,扩面积”,同时在同楼层品牌中,其抽成比其他品牌可以低2-3%,这也是比音勒芬现有品牌力的体现。加粗现有这两字,仍然是因为各领风骚十几年的行业,除非做成服装品牌帝国(Ralph Lauren),否则这类公司的永续堪忧,而事实上,从现金流折现角度,企业的最大部分价值通常来自远期的永续部分。
同时,由于年轻人才是未来,这类业态近些年已经逐渐失势,部分龙头已经率先引入餐饮、体验等业态。金鹰百货、银泰百货、大洋百货等,都是比较鲜明的例子。即使是这样,也不见得会脱离时代的魔掌,新世界百货近10年已经关闭一半的店铺,且整个行业利润率下滑严重,净利不到5%甚至动不动入不敷出。也可能出于这些原因,谢总在采访中表示,必须要做线上,即使做线上面临着品牌价格定位高端和线上价格需求低端的矛盾,也要不断尝试找出路,时代的转身是不会给不思进取的人留下任何机会的,如果当这些在百货购物的大叔老去,现在的一代中青年成为大叔的时候,会不会去百货商场,我个人是偏负面的,那时候整个养老或生活的模式可能都已经转变。所以这是比音勒芬的变数之一,也是我只能将其定义为2.5-3流生意模式的原因。除了少数中高端品牌,做成了轻奢龙头,才有可能不惧渠道变换的风风雨雨。当然,硬币的另一面也是比音勒芬的可能性之一,谁说中国不能出现一个自己的高端轻奢服装帝国呢?这又是我看好其上头成本积累而具有未来机会的原因。
购物中心是集吃购玩教游于一体,多业态多业种的商业综合体,该类地点的消费人群偏年轻化和亲子化,多体验式服务,一站式消费。这类渠道以租金模式或租金+流水模式居多,相比百货,租金较高。目前是公司的第二大渠道,就我所知的大连市以及重庆市,基本都是在百货之中,因为那里更贴近主力消费人群,且租金性价比更高。而购物中心渠道的成败也甚为关键,公司品牌能否年轻化,影响新中产的心智,下探市场。我暂时看不懂,且待观察。
独立店铺很多存在于一二线城市的高档小区或者下沉市场。其中前者是公司未来拓展方向之一,可能采取自营,效果待观察。后者基本以加盟为主。
机场高铁站,是公司的特色之一,匹配高端商务人群,直接锁定目标客群必经场景,符合高端商务人群不重价格重效率的服装购买特性。
球会店,是公司起家产品的特色,该类店铺一般空间小,只有10-30平,营业额一般不大,更是对特定人群的品牌广告一样的存在。
奥特莱斯店是公司以及所有中高端品牌的主要去库存渠道,店铺面积大于正价店,一般售价为正价的4-6折。高端品牌和中低端品牌不一样,正价店一般都是不打折的,只有会员会有折扣。不能在标准店直接打折促销,这样会损害正价购买客户的心气,毕竟不像楼盘卖完就卖完了,服饰是需要考虑客户复购的。一般正价店可以销售当季服装的60%,其余40%第二年会进入奥特莱斯。奥特莱斯过季库存会进入百货商店的花车,以1-2折清仓甩货。以上渠道中,只有花车库存会贬值,售价低于成本,正价店和奥莱店都是有利润的。(这部分在第五篇商业模式中再细聊)
线上店,主要是唯品会特卖和2019年公司开始发力的天猫,小程序,京东等线上通路,目前做得不大,毕竟中高档品牌,要考虑到品牌形象的问题,而线上的消费均价较低,如何在价格需求和品牌形象之间取得权衡,也是公司一直考虑和试探的问题。目前新款线上线下同价,旧款5-6折销售,相当于拓展了一条线上的去库存通路。
从销售的模式看,分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其中直营/加盟比从上市初期1.2-1.3到目前的1.05-1.1,说明这些年直营店开的速度更快。而其中直营主要分布于1、2线城市,加盟主要分布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公司为什么要在高线自营,低线加盟呢?因为这符合高端服饰的特点。高线人群多,商场流量容易触达;低线人群少,需要主动开拓。
2. 从人均家庭收入看比音勒芬的人群画像。
首先,插播一个经济学概念,即需求和需求量。人人有需求,不代表人人能产生需求量,需求量是需求+购买力的组合,你想要,但没钱买,这不会形成任何真正的交易,就不是需求量。
比音勒芬瞄准的,就是中国中产以上,具备真正需求量的人群。
浙商证券2019.7月研报数据说公司当时VIP客户19万(消费3000以上为VIP),公司2021年报披露,公司VIP会员人数超过70W(买过一次且注册),不知VIP的爆炸性增长是不是和会员标准的放松有关,这一点我没亲自在线下调研过,待下次去逛商场问问。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高净值人数以及中产和新中产家庭,这些将是比音勒芬的潜在客户。
高净值:《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数据,2020年国内可投资资产在 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达262万人,相比2018年增加了65万人,2018-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这些高净值人群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 3209 万人民币。
中产和新中产家庭:
中产定义:一线城市家庭年收入超过30W,其他城市家庭年收入超过20W,且净资产大于300W。国内约3300W户,覆盖超1亿人。其中新中产约1000W户,覆盖2000-3000W人,区别在于教育背景和稳定的生活环境等。
以上两类群体与比音勒芬消费群体有较高的重合度,可以说VIP 数量提升空间广阔。且以上人群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均较高,同时非常注重产品品质。这也正是比音勒芬一直强调的三高之一的“高品质”。
根据以上两个数据,我们看看勾勒出的比音勒芬人群画像。
3. 如何通过直营+加盟,瞄准目标。
现在,我们就要回到文章的标题了,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目标客户?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营的利润高于加盟。那为什么公司不全部自营呢?其实可以参考茅台有了飞天还要做系列酒,是两个空间,虽然利润率可能低一些,但还是很赚钱的,如果没有加盟商,某些地域本不是公司可以收割的。
一个城市,能消费这个价格的人群,是有限的,根据人群画像,比如50W以上年收入,会消费这个品牌,那么这里就有个比例问题。
大城市比例高,一城可多店。小城市比例低,只能少开店。
大城市,直接抢占百货和购物中心,锁定人流密集区,由于人口基数和高收入人群占比高,具备消化高端产品的基础,这样的店就可以直接盈利。同时通过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加大黏性。公司自然不会放过这样躺着赚钱的机会,所以在IPO书中可见,公司的自营店基本位于1-2线城市。同时也发现在2016年的时候,宁波天一银泰店和厦门SM广场店竟然是加盟,这也说明了公司当时具有开自营店的广大空间。
而小城市,尤其是广大3-4-5线城市,由于消费人口少,而且人生地不熟,若公司贸然进入,谁认识我是谁呀,品牌认知度低的情况下养店的成本会大大增加,单靠招徕市场,是没办法赚钱盈利的。
小地方的特点就是KOL的带动力很强,一般能在这里开店的人,必有当地销售资源,KOL通过核心人群辐射,培养整个城市的高端人群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而这些加盟商没有做新品牌的能力,只能靠当地资源优势和品牌的特性结合赚钱。所以强强联合,最终通过加盟的模式,收割低线的高端消费人群。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模型,精神愉悦才是生而为人最高级的快乐。通过衣着,识别人群并凸显人群价值,也是精神愉悦的一种(虽然这种愉悦低级了一点,但也不失为不同人群的不同快乐)。同时由于低线城市追求精神愉悦的途径较少,高端品牌就会通过社交化和货币化的现象体现出其价值所在。以我老家所在的一个五线城市为例,整个城市只有一家比音勒芬专卖店,位于市中心最古老的百货商场中。听说,有人专门送礼的时候会买他们家的服装卡(货币化)。这正是公司自营所不具备的地域竞争力,需要地域本身的KOL一点点去拓展消费者认知,这也是公司和加盟商互相需要的原因所在。建立心智后,红利吃个5年10年应该是没问题的。
正是这种自营+加盟的模式,最大化的找到了目标客群,再辅以品牌广告、电视植入、赛事赞助等途径,空中精准轰炸,慢慢(20年)占领了国内高端男装的阵地。
2013公司自营+加盟店铺总计520家,2021年底总计1125家,8年时间增加600家。公司自己预计国内开店空间在1500-2000家,大部分券商研报也根据服装消费比、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地图店铺点位、商场渗透率、GDP比等各种不同路径测算验证这个指标,认同这个开店空间。这些券商的验证逻辑中,有的我觉得靠谱,有的我觉得过于草率,由于这里涉及到太多的变量和知识数据盲区,我暂保持观察。虽然对1500-2000这个数量我没有准确的判断,但是未来3-5年会持续开店,即公司“量”的增长空间,我还是持乐观态度的。
同时,由于高端男装的粘性强于其他服饰细分品类,所以店铺复购、单店店效、消费人群基数等的提高,我也保有较强的信心。
以上就是我所谓可见的增长。
在符合三大前提假设下(利润是否为真?利润可持续否?维持当前盈利水平是否需要大量资本支出?),以22年净利润8亿为基数,给予三年20%的净利增长率,三年后合理估值350亿,当下买入点175亿,目前在买入区间。
基于高端男装变化缓慢的格局、差异化竞争格局、难得的上头成本、高客户忠诚度、3-5年肉眼可见的增长空间以及我现在的局限条件,我愿意陪着它走一段先看看。这里最不确定的就是利润是否可持续,毕竟公司的价值大头来自于永续,而这个永续的基础,服装帝国要强于单品牌单品类,但目前不是可以看到的时候,这部分就是我个人直觉的艺术了。
投资有风险,我的观点,分析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一厢情愿的,本金永久性毁灭的。切勿以此作为买入的基础。
任何斩钉截铁的告诉你股票会涨的文章,很可能都是一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