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之一的黄河全长5464公里,贯穿了整个华夏版图,在这条伟大的河流的下游、中游、上游两岸同时生长着文明到来之前的数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它们是下游的大波口文化、中游的仰部文化和上游甘青地区的秦安大地湾和马家窑文化。这一时期,整个黄河流域都流行彩色陶器,而在长江流域流行的则是刻纹陶器。
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是按照陶器形制来对文化类型分期和分区,制陶技术的扩散反映在各个文化遗址出土器物的联系和区别上。山东究州王因墓地属大波口文化早期阶段的墓葬,墓葬出土的人骨,除了双臂戴有十余对陶,颈部位置还有用细骨珠穿成的串饰。制作骨珠是这一流域的风气,并且这种制作骨珠和其他骨质小装饰的风气似乎成了黄河流域的传统,从史前的仰和大波口,到后来的龙山,从进人入文明的商到春秋战国,数千年里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延续了这种骨珠和骨制品的传统。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得名来源于第一个发掘地一一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留村。仰韶先民以擅长制作色彩鲜艳的陶器闻名,他们还擅长陶器上的平面美术的图案设计,这些图案一般都是抽象的几何图形,图案的构成方式与现在受过学院训的设计师作品相比较毫不色。因为在上千处的仰部遗址中,彩陶和陶片的堆积层最厚的可达5米。这样的文化堆积层距今5000到700年之间,持续时间近200年,地理范围包括整个黄河中游现今的甘肃、陕西和河南,其中以陕西省的遗址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的姜寨遗址被分类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是一个远古的自然村落。遗存保存得较完整,有居住区、陶容场和基地,中心有大广场。孔子描述过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房屋围绕中心广场环形分布,意味着平等互利的关系,围绕圆桌而坐,所有的人都有发言权。

陕西临姜塞少女的随葬品。它们是陶罐、骨珠串、石球和绿松石耳坠。这些骨珠的制作方法很可能分两种:1.天然骨管切段而成,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2.将骨头磨制成一段细小的国棒,然后切成小圆片,再逐一打孔,就成了出土时的样子。这些珠子的外径一般在37毫米之间,孔径1-2毫米,厚度只有1-2毫米,基本上是小圆片。右图所示为骨珠分解图。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陕西临姜塞少女墓出土的玉坠。从左至右分别长3.8厘米,3.5厘米,2.5厘米。从工艺的角度看形制的加工和表面抛光都还不成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