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珠子的历史早于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中国境内最早有考古地层依据的珠子属于2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不仅会利用骨管的天然孔来穿系,也能在美丽的小石子上做一个人工穿孔。另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一一河北阳原虎头梁出土了距今1万年前的夹砂黄褐色陶片,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地层里发现的最早的陶片;同时出土的还有穿孔贝壳、钻孔石珠、鸵鸟蛋壳和鸟骨制作的扁珠,若干珠子的内孔和外缘相当光滑,说明这些珠子都曾被长期佩戴过。
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是以陶器的普遍使用和磨制工具的技术发明来界定的,这大约发生在1万年前。磨制工具标志着人类已经能够制作更加精致的工具用于更加精细的目的和工艺。这时期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除了掲示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的创造,还伴随有大量个人装饰品出土。
从新石器时代到文明的发生,我们的先民还有漫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就在文明到来之前的这几千年里,人类发明了对后世永久性影响的工程技术一灌溉农业,这项革命催生了都市文明。都市文明之前的村寨时期,先民们过着一种游耕状态的生活。那时还没有发明灌溉和施肥,人们经常是在一个地方耕种两三年,当地力耗尽时,他们就扔下这一小块地方搬迁到别处再重新开星一小块土地,我们称这种农业为园圃农业。园圃农业时期,人类还没有完全驯化野生植物成为栽培作物,园圃里的产量也很有限,大家多为要依靠采集和渔猎来补充。与我们的想象不同,这时的先民远远不是我们以为的整日劳作的艰苦形象,他们那时还没有土地占有的概念,也不懂得精耕细作,更不需要为地租担忧,只需解决个人温饱就足够。事实上,他们每天最多使用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来从事劳作,剩下的大量闲暇时间都是用于文化活动。
由于这些富裕的闲暇时光,以及园圃农业的经济基础,村寨中还没有专业的手工艺人,几乎所有人都能在劳作之余充当兼职的手工艺匠人“。这种情况至今在云南、贵州民族地区的自然村落中仍旧存在,不同的是后者懂得将他们的土陶和染织用于交换。村寨中这些兼职的手工艺人除了制作颜色鲜艳的陶器,还有就是我们的主题一珠子。由于取材和技术工具的限制,先民们大多喜欢采用硬度不太高的材质,比如骨头。这些骨头珠子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遗址中有很多出土记录。但是并非他们不能在硬度更高的材料上打孔,早在距今8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就有人率先尝试了硬度更高的美丽石头,一具人骨颈下出土了两枚绿松石珠子,中间钻有圆孔,这两粒绿松石通体墨録色,硬币大小,今天仍陈列在新郑博物馆;而同属裴李岗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珠子和坠饰达26件之多。与仰韶文化同时兴起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也已经能够在硬度4度的萤石上打孔并制作珠子用来穿戴。
以上文本由【牧古说宝珠】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