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过:
一次恩遇的出行。一次小型的交锋。一次可能性的融合。一次可能性的调整。
关于公开,它还涉及到更多的报恩。)
我此世就是一个欠债的人。欠太多物债,情债,文债。
幸好没有血债——杀过几次鱼,那是可以被自己原谅的——不在血债之内;幸好没有孽债——偷过几次兰花豆,偷过几棵树——也是可以被自己原谅的——不在孽债之中。
不受良知约束的是异类。不愿忏悔的是异类。唱《感恩的心》之凡人,未必都感恩,但一定会忏悔。
01
事有先后。报恩也如此。
以报恩心态来答应了别人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这会造成自己内心的损毁。
一次延迟的出行,同时伤害了三个人。
(锁坏了,伤身。身坏了,伤人。人坏了,伤心。)
沮丧,痛苦。犹豫,静观。止行,忏悔。
02
事有缓急,报恩也如此。
一种对各自处境的错误判断,给人带来的伤害,可能将会变成孽债——因为很难做到:想你所想,急你所急。
这一辈子受恩太多。一直在还,努力救急。在校从一而终的当着无怨无悔的″救火队员"之傻气,还会继续。辞职,那是受授的平衡。离异,倾其所有给妻,亦是为求平衡。
而今,陷入一种不似指责的指责。有必要疏理疏理。
现实通常是:你急我不急,皇帝不急太监急。对于彼此,都是如此。
判断急缓的困难,有多困难?
作为判断,我们可能更需要一种平和的交流,更多的坦诚。
由于人的谦虚而使处境不明,又由于一些人的不争不辩,有时候就导致了问题的扩张,使个体内心的版图越缩越小。
通常说来,人们付出的有两种情况,求回报或者相反。
对于急于需要受关爱的人,没有及时反馈,那就是一种罪孽。尤其是受恩者被指责之后,那良心上的折磨真令人痛不欲生。
感觉自己付出反受伤害,感觉世态凉薄之后,即关心没有得到回应回报的时候,对无辜者也可能带来伤害,日风日下也就不证自明,阿杰免费拉客的安全实验即是如此。
03
对一个欠债太多的人,先后缓急处理不当,轻重得失责任自负。
负在钱上,可以努力。负在心上,一辈子可能难偿。
怎么判断后事,会使施受者平衡?
孩子有孩子的判断。老人有老人的判断。居家者有居家者的判断,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判断。
或许,道德法庭就是这样产生的。
庭前,自我判断,自我了断。
开庭,举证主张,一锤子买卖。
庭后,自我放逐,任其自然。
04
还欠文债。能力范围内,依上了断。能力范围外,文人相轻去,与良心无关。
05
所谓责任,就是不推诿。
所有承诺,那是应于承诺当时的处境。
担起责任是义务,没什么了不起。
兑现承诺,叫守信,称良知。然而客观条件变化了,兑现不了了之之时,当事人良心上过得去,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将无力忏悔。
对于没有的承诺,对对方没有明确提出的回报,或者更令人揪心,更需要忏悔。
认知上的缺陷常常会导致外部的指责。外部的指责恰好可能会令受指责者安心而失去忏悔与改进。
也许,还是读读《论宽容》还有些疗愈的可能,忏悔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