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欧老师才说我不爱写东西,下午就实力引诱。回家路上细细品读她的文章,心里一热的冲动便是要写一篇呼应。
前两天,欧老师听课,问我有没有时间监考。我的科目鲜有测试,“监考”在我心里一直是神圣不可冒犯的一件事。为了圆满完成任务,铃声一响我就声音洪亮地提醒学生安静下来、蹲在椅子上的坐好等等,还是很快镇住了场面,心里一阵得意。环顾这个国际会议室楼上的狭长教室和学生们单列隔开的座位阵型、想起自己的体型上次在收卷时艰难移动耽搁了孩子们的下课休息时间,于是生出一条妙计,开考同时提出:为了不耽误课间休息,请下课铃响各组准时往前传卷子。
考试进行得很顺利,哪知道打铃后学生就像失忆的鱼,不交卷,尤其是后排一女生。于是我敲山震虎,对那一组说“先不收她的,前面同学传上来。”结果收齐后那个女生在很多同学的围观下继续写。我走过去问她是不是做不来(本想说做不来就算了),她否认并继续无视。我想也许老师是想看看孩子们的真实情况,就坚持收走试卷并请班长向欧老师请示这样的卷子是否能收(其实当时也是做给她看的,希望她吸取教训)。然后放好其余卷子就离开了。
中午来到欧老师办公室,她给我一叠翻开的小本让我看,一看全是“状纸”:“这个监考老师太可恶了!”、“老师骂我们学渣”、“老师骂大队委,想扣我们的分”、“考试才30分钟,老师就说了我们6分钟”……看的这些罔顾事实的“黑暗报道”,杀伤力可想而知。我无力的解释了一番,沮丧️又强颜欢笑地离开了。
离开不代表思考的结束。我反复回想着欧老师的话“你要想想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还是要注意说话方式。”接下来的两天我常常想这件事该如何改善,不同的价值观也在我脑海中反复纠缠和碰撞。我在试图改变习惯的表达方式,比如少用祈使句,多用尊重和商量的语气。
当我对这件事的情绪基调还比较悲观的时候,欧老师发来新的小本儿照片,还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我深感意外,欧老师居然用了一节宝贵的数学课带领学生进行德育和思辨的学习。春风化雨,文章中我看到孩子们天性的善良、老师入心入情的智育德育,也加速了自我的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沟通的价值在哪里?
人性本善,但人性并不完美,美好的另一面自然有阴影。孩子们歪曲老师意思时是对情绪的宣泄,但很快也能受到老师的感化,进行自省。豪同学从开始的“随波逐流”到后来认为“自己是被带偏了”,就是最好的印证。我对守时守信的坚持,原本是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正面引导的,但是因为处理方式的不妥当、对谈话对象的不了解和未换位思考,让“正义”也变成了“邪恶”,这是不是沟通上的一种“自私”呢?
沟通的价值在哪里?现在的学生再也不是我们的小时候,他们接触了大量的信息,有更强的主观意识。我们应该以谈话对象为主体,用他们理解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处理我们想要加工的信息。我也一下想通了,回想过去我也有感同身受的事——比如以前廖校说她在给我打鸡血,但我感觉打的是淤血……(噗,看来我要更多的理解对方才能吸收对方的爱)
这件“倒霉事儿”因欧老师有了如此奇妙的结局,不仅解除了双方对彼此的误会,更使双方的情绪都走向积极的方向,像是一道彩虹。
教育于我,即使工作多年也是特别模糊的样子,站在换位沟通的桥上,仿佛嗅到了“教育”的彩虹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