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六,在岱岳教育双周论坛,听前辈杨瑞清校长讲述那些过去的教育往事。没有说教,很有趣。
一 行知学校的创建
当年从晓庄师范走出的两位年轻人,为了追随陶行知的教育理想,从一所村小创办行知实验班,到行知小学,到现如今绕有名气的行知教育品牌。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他们自身也都已经分别成长为教育界的泰斗。
从9亩到90亩的校园,从村小到名校,在学会成长,学会联合中杨校长用几十年的教育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二 行知课程的设计
相对于分数,行知教育更加注重孩子们的生活体验,通过城市孩子到村小的参观学习,让孩子们在共同学习和交往中习得自信,用自信构建孩子们的核心素养。
比如孩子们考不好,就带领孩子们去看荷花,学校里还有稻田有茶叶,在学校里栽树种菜种花,种红薯,种荷花。这就是生活化的教育。这样的学校大人们只是听听就心向往之。何况天真烂漫的孩子呢。
杨校长真的是一个很灵活的教育观察者。农忙时节,采棉花也成为孩子们的课程。孩子们帮忙采棉花,学校还给农民发辅导员费。
注重生活体验,成为行知的魅力。截至去年年底,他们已累计接待36万学生。2001年,新校舍建成。9所小学合并,开始小班化实验教学。学校的内涵与品质得到提升。
三 课程资源的整合
杨校长给我们讲述了开始接待新加坡学生也在思考该怎么给他们充实的活动内容。17天如何安排?最后他们创造性地将课程资源进行了拓展和整合。先让新加坡的学生通过上课交朋友,然后到乡村果园进行采摘。最后的10天,将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整合到课程中。
在乌江吟诵霸王别姬。在浦口火车站回忆朱自清的《背影》,这是多么经典的情境教学!
依托地理,将长江作为学校的文化系列课程。将荷花作为校本课程。并将“行知莲”作为校花。通过柿子树,茶园到品茶,建立生态环保农业课程。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为杨校长的创造力点赞!
校园里的小树林也吸引到儿童作家为其编写儿童作品《一片小树林》讲述南京行知小学的发展故事,并走进校园推广阅读。
四 花苞心态,行知教育更关注生命教育。
杨校长亲近自然的儿童观和对生命的敬畏成就了行知教育的花苞心态。荷花的花期只有几天,从花苞到盛开。我们需要做的,只有等待。面对祖国花朵,我们都曾在教室里怒火冲天,别的花开了,你为什么不开?对,那些后进生在行知教育里成为充满生命力的花苞。千瓣莲,只是要慢些开放,不是差生,所以我们不能着急的去手掰花苞。迟开的花苞需善待,盛开的花苞需欣赏,教育需要慢下来。教育需要赏识,教室里的学生不是美丽的校花,就是可爱的花苞。哪里有什么后进生。杨校长告诉我们,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奇迹就会出现。呵护心灵,才是生命教育。
五 行知教育的意义
我想,首先,行知教育完成了一所村小的逆袭。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进行推广和实践,55米高的陶行知雕塑矗立于行知广场,这些都是对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最好的纪念。
杨校长在村小的办学历程中一直在寻找。
并不断追问乡村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不是功名利禄,不是做名师,而是做人。做一名良师。教育的底线是不伤害每一个心灵。
终于,杨校长寻找到了行知教育的模样。
陶花,行知教育的标志。
陶娃,行知教育的吉祥物,教育里有善良可爱的乐乐,也有调皮的淘淘。原来教育的关键词都在生活里在课堂上。
传承与创新,这就是行知教育的成长历程,推广与创新。
做教育集团。探索行知理念,打造行知品牌。建立行知馆,举行行知论坛。然后就有了今天的行知教育。
回眸百年探索,重温知行合一。我们应该感谢当年那两个年轻人的教育初心,我们应该感谢杨校长的智慧创造,我们应该感谢杨校长的行知教育情怀。
最好的教育什么样?我们一直在追求着。祝福行知教育,希望它不止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