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邦,帮天下!
我们把爱看成婚姻的绝对要素的话,悲剧就会发生,因为夫妻两人进入实质性的生活总要面对日常的柴米油盐,也没有那么多的浪漫么多的你始终是我心里的宝。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中的困惑,放弃疲惫厌倦迟疑失望,都会经过高高低低的心理的过程。如果我们感受不到对方对我们的重视。或者没有兑现曾经恋爱时许的承诺,那我们的美梦岂不是破灭啦,我们的爱就消失啦。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这要回到萨提亚,提出的自我价值感上。自我价值感是对你自己的一种感知状态,不是当我成功,我就是高自我价值感,失败就是低自我价值感。社会上的很多成功人士也不是高自我价值感的范例,社会底层的人民更加不是低自我价值感的代言者。自我价值感是个复杂的加工过程,不会随着外界怎样或者成败荣辱而改变的,高自我价值感,失败也不会心灰意冷,成功也不会骄傲自满。那低自我价值恰恰相反,失败了就一蹶不振,成功就沾沾自喜,并且生怕成功远离自己。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自我价值感的人经常是喜悦的,舒坦的。
在婚姻中,因为在恋爱,结婚前,几乎没有一门叫“婚姻”的课程给我们修学,那我们就像幼儿般对婚姻对另一半对异性充满幻想,憧憬。这个幻想不是没有依据的,是我们通过文学作品,从我们原生家庭的现场培训,现场直播为依据的。当我们父亲母亲,一般我们接触到最早,最重要的夫妻关系,他们是怎么互动的。如果从他们的感情里,我们得到的感受是不好,这其实会更加激发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东西。我们就更加容易相信文学作品,相信一定有这样完美的家庭和爱情的。其实是我这个家没有,所以我要更加需求,补偿性的渴望。这样去寻找很容易变成一种执着。
在传过来的西方文化中,有一个糟粕,就是对家庭对人生的定义和解释中有一个很严重的倾向:就是会树立出来一个标准的版本,这个标准版是美好的,健康,完美的。然后就出来对比了,其他的都是不完美。在本书中,萨提亚女士也给出了这样一种理想的方式,对比而言,其他都是不理想的。
一有对比,一有不理想出来,如果你的自我价值感不高的话,就更容易评判,提要求了:我要完美的爱情婚姻,所以你要1,2,3,4,5等等。那你做不到这些,那你就不再是我的完美另一半,我们的爱情婚姻也不完美。我就要伤心难过失望,还处处的跟你对着干,让你把完美的爱情婚姻给我。这个世界上有无数多好的事物,你是要不完的,同样,也有那么多不好的毛病,你也是挑不完的。那这种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是很痛苦的,跟低自尊是紧密相连的。
郭晓洁老师说由于我们的父母大多数是受到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把集体看得比个人重要,所以往往我们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得到的爱是次于集体的。而我们又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就是在于每个人都要看重自己,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我们会深受伤害:我没有被父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过,所以我也不会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是社会上普遍现象是我们每个人要看重自己,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才是正确的,是高自我价值的。因此我们深感内心匮乏,缺爱的,普遍价值感低的,做出非常多不可思议的伤害性的行为的。
我们处在这两种冲突的价值观之间,不能深入其一,摇摆不定,感觉被勒索操控了。我们也去这样勒索操控他人。一方面自己不敢付出那么多爱(用着西方的价值观),一方面要对方加倍付出(用着东方的价值观)。
这需要一个整合,提升自我价值感的过程:自我价值感对方是不能给你,一定是通过你自己内心的成长和蜕变。让自己尽早的完成早年的生活阴影的影响。把那些过往的不如意的事情未完成的事情解决或者放下。你才能轻松地活在当下,才能看清楚一个真实的关系,才能看清楚你的伴侣,他和你是怎样的夫妻关系,你们两个负责生活中的那一份。我们传统的话来说,夫妻之道,都是符合天道的,男人应该做什么,丈夫的本分,女人的本分。尽到本分是基础,基础打好,再向上追求才是有可能。这对爱的品质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最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我们说为了约束人性,这个社会是不合理男女不平等的。比方说什么样的爱才叫最完美的爱?我们可以想一下这个世界上七十亿人,组成多少亿个家庭,每个家庭过日子都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用一个标准来把这些爱情定一个框框?那大家岂不又多了更多的痛苦吗,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这个家庭就背负着是有病的不健康的。
我们有句老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就是舒不舒服,你自己的脚会知道的。过日子正是自己一种感觉。
萨提亚女士提出这些理念是非常棒的,比方说怎么样改善我们的沟通怎么样表里一致地表达自己,怎么样负起爱自己的责任,怎么样通过重塑原生家庭看到我现在是成年人,但是我依然带着小孩子渴望父母的爱那种乞求爱的心态,来进入成年人的关系里面,在伤害彼此。在这里要有个清醒的人士,我们所有的爱自己,尊重自己,都是让我们自己活得像一个成年人一般,要有尊严地为我们自己外在的需求和内在的需求来负责任。而不是指责父母没给到我们爱,没无条件的接纳我们,我们结婚后,我没得到的爱和接纳就要另一半给。
幸福邦,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