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X易、X条等几个平台的内容,觉得还挺搞笑和无语的。
具体内容就不点名了,就是关于疫情的一些新闻、一些评论,以及几篇娱乐消息,好几个不同的作者,但是内容却非常雷同。
甚至你都不敢相信,两篇文章摆一起,可能拿专业的论文查重软件都检查不出来,可是从分段、结构编排、观点表达等各个方面,还是能看出,这就是“洗稿”。
想不到现在的洗稿技术已经到这个程度了。
还有些不算很严重的洗稿,但是给出的内容核心,也是基本一致的。
当自媒体去没有了“自”,那还是自媒体吗?
归因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只要有一个还过得去的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可以沾上一把人口红利。
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内容变现”、“自媒体创作”,把每个人都当成一个观点的、内容的输出者,这本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可是一旦什么东西发展大了,势必要出问题。
我们最不缺的就是抄袭者,而且抄袭的方法、对象都在更新换代。以前还是含蓄的,抄一个故事梗概、抄很少的原文。
现在,原文是没办法了,因为有系统工具可以检查,但是诞生了“洗稿”。甚至还有专职的,凭借自己一点小聪明和一点点的文字功底,把别人辛苦堆砌的辞藻、内容、观点拿来,做一个“同义句改写”。
然后还是跨平台运作,降低被发现的概率,今天头条的图文改改放在百家号,明天公众号的文章洗洗放在网易号……
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如果哪天没有人再发声了,没有人再表达新的东西了,当创造力缺失,这个内容行业势必面临崩溃。
好在这样目的性很强的人,从概率上说还是少的,但是还有一种现象,我们也要警惕起来。
有时候,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你在创作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看大量的同类作品,也许你最后也没有洗稿,但是可能你还是会有意无意,习惯性地稍稍带点别人提出的观点,尤其是大V的。
这个习惯也不好,这很容易使得你在今后的创作里,设定“安全区”。
什么意思呢?就是先看看某些大号、大作者的观点,然后我在这个安全区的范围里表述我的观点,这虽然不是洗稿,但是久而久之,你养成了这么一个先查查安全区的习惯,也会影响你个人的思考和写作水平的提升。
也许你通过这么做,收益也还不错,但是恰恰却失去了内容的灵魂。
记住,内容的灵魂,是你自己的观点,自媒体,没有了“自”还是什么自媒体。
自媒体最大的魅力,就是给予以往不可能想象的可能性,但今天实现了:我们拥有了一个表达的机会,同时这个表达,有非常高的几率,被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亿人看见。
从今天开始,做一个真正的“自媒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