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汤是个用途非常广泛的经方,表里虚实寒热同治,因为方中含桂枝甘草汤,所以不仅病机有寒热错杂之厥阴痞证的层面,用到其辛开苦降除痞散结功能;
还有太阳病营卫不和、表虚表滞的层面,是升阳散邪阳旦汤的变方和延伸。
《伤寒论》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从这个条文没说伤寒二三日,或四五日,或六七日,或伤寒解之后,或下之后等前提条件,直接说“伤寒”,这就说明这个伤寒病仍然在表,素体蕴热又有太阴寒饮,表证没除,邪热又郁于里由胸入胃,与水饮夹杂,以致水热互结,里邪不得宣泄,所以“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邪滞于表,气不得旁流,水热互结冲气上逆,所以“欲呕吐”。
此为上热下寒,表热里寒,寒热错杂,水火同病。
黄连汤的主症为心下痞满伴呕逆,腹痛,腹泻,心烦,不寐,口干口苦等,并伴头痛、身痛、汗出、恶风等中风表证。
病机就是胃虚津伤,表热里寒,表滞饮逆,水热互结。
这个医案患者失眠伴有痞满,又有里证所致的在表的营卫不和,核心病机就是胃虚而水热互结之邪扰于上焦心神,所以主方用黄连汤和胃补津,除痞降逆化饮,调和营卫,疏通三焦气机而清安神。
栀子甘草豉汤方证病机《伤寒论》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方证病机为胃津虚,阳明湿热郁扰胸膈和心神。
《本经》说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赖,赤癞,创疡。”由栀子能治“胃中热气,酒疱,皶鼻,白赖,赤癞,创疡”论述来看,栀子苦寒泄热。
淡豆豉,辛,甘,微苦,寒。《本草纲目》引《别录》谓淡豆豉:“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珍珠囊》谓淡豆豉:“去心中懊伤寒头痛,烦躁。”由此可知,淡豆豉可解表祛寒热,健中益胃气,降逆化饮,清热除烦满。
炙甘草养胃气津液。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不寐》中说到不寐的原因:“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
在治疗上则提出:“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
这个医案失眠是由郁热水饮夹杂之邪上扰上焦所致神虚涣散而致,既有邪实,又有正虚,要虚实同调。
所以用栀子甘草豉汤养胃补津,清宣中上焦胸中郁热,化湿热,除烦满。
由此可知,依据六经辨证,辨明病机,经方治疗失眠是很有优势,疗效也是很好的。
按:半月后微信回访,患者说这个中药吃了非常平和,已经能够睡5个多小时,也能吃饭,精神好,心不烦,还在继续服药,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