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小梅批评下属的时候,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事不对人”,他经常对下属的犯错直言不讳,比如报告时说错了数据,或者文字中出现了错别字,她都会用非常刻薄与挑剔的话语来对待下属,时间长了,大家都躲着他,工作中一些小事情,宁愿事事找她决策,也不愿听到她不留情面的批评指责,导致她常常要承担许多原来不属于她的工作,尽管她给员工加了很多工资,下属们还是一个个离开了她,让她苦恼不已。
心理学家艾利斯曾经提出过ABC理论,即A是诱发✳事件,例如你走在路上,有人向你乞讨,B既是人在遇到事件时产生的想法或者是评价,面对乞讨者,你可能想这个人好可怜呀,我要不要给他一点钱呢?在你的心里可能也会想,这个人肯定是骗子,想不劳而获,那么C就是行为。结果最后你可能会给这个乞丐钱,也可能不理他,在这里我们会很明显的看出来,真正对行为起作用的是B,就是信念,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行为,因为他们的信念不同,想法和评价不同,导致了最后不同的结果。
一个人一旦所信奉的信念是错误的,不合情理的,也就会导致他错误的行为,形成一个不好的模式,进而恶性循环,让自己总是卷入相同的困境中。
小梅从小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父母的轻视,造成了她成长路上,非常喜欢通过别人的称赞和评价来获得自我价值感,她认为一件事只要办成了,就是个成功的人,如果失败了,她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在管理下属时,她不在乎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也会犯错的人,只在乎你有没有如同机械一般,像她那样成功,把工作完成的完美出色。
今日读完《圈层突破》这本书,我懂得了人的改变分为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是指那些不管你怎么努力都可能变化不大的改变,第二序改变是指很轻松的,一切都可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像小梅,从小到大都在学习技能,学怎么做事,却忽略了一门很重要的功课,跟人打交道的共情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从第一序进入第二改变呢?
首先,要找到你目前人生困境的那个前提假设,然后换一种假设,可能困住你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小梅每次批评完下属,总爱补充一句:我是“对事不对人”的,我对大家一视同仁,无论谁犯了错,我都一样要批评他,好像她这样一说,下属都会原谅她似的。
这里有一个思维上的假设:“对事不对人”,批评下属犯错真的要”对事不对人”吗?为什么她的下属还要躲着她,纷纷离开她呢?
其实,像小梅这种,经常把”对事不对人”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说白了,也不过是目中无人罢了,因为对事情的过分关注,会使她很喜欢用,你是否能做好这件事情,来判断你这个人是否有价值,她很少关注你做好了什么,更愿意看到你没做好什么,犯了什么错,以此来确定她们“对事不对人”信念的正确性。
如果小梅在管理下属时,学会看见人,从“对事不对人”的错误理念中跳出来,建立一个新的理念,这样就能够从第一序改变,进入到了第二序的改变。
当她学会接纳和理解下属的立场,她和下属同样都是为了把工作完成好,但有些下属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项目,难免紧张,所以才在报告时不小心说错了数据,如果她接纳了这一点,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话,和下属的关系也不会变得越来越紧张了。
其实,在很多人的过往人生中,很多不顺,往往是由于原来的信念系统决定的,而很多人并不会觉察自己的处事行为方式有什么问题,有时还会把这些错误的人生信条当作人生的哲理一样践行。
小梅把焦点放在了做事情上,她对待下属的态度,就会捍卫“对人不对事”的理念上。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被太多的类似“对事不对人”的观念所影响或伤害过,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在“人”上,学会去了解“人”,一切都会不同。
在我们个人成长的经历中,我们的父母,老师,社会,可能会把他们身上一些不好的理念和模式传达给我们,这些东西会固着在我们自己身上,留下很多无形的印记,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自己,我们完全无力去打破这些认知的壁垒,从外在是无法实现突破的。
那些总感觉自己生活中充斥着问题的人,可能是你的行为模式出现了一定错误,导致你与身边的人与事总是磕磕碰碰,实质上也是我们的错误和陈旧的信念引导,才造成错误的行为结果,所以我们要改变这个信念系统,把重点放回到人身上,去理解我们身边的人,实现人生的圈层突破。
我们只有学会理清自我,认清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处事情绪,人生信念等方面的盲点,才能不断的迭代自我。
当我们能够改变内在信念,增加一些跟人相处的技能之后,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那么一切都会变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