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尤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开头三句是在讲一个现象。做事有胆量,大胆去做而无所顾忌,则被杀。用“枪打出头鸟”也不确切。做事有所顾忌,不莽撞,则能活下来,且长久。深思熟虑,敢与不敢,不同的行动,导致不同的结果。有利,则活;有害,则杀。从这一现象发出疑问:大自然的喜好,谁能知晓?谁能洞悉?就连圣人也很难知道。
接着开始讲述自己的观点:关于天道。
“不争而善胜,”不刻意去争抢,反而常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旦起了争执心,就会短视,眼里面全是近处的利益,看不到全局。如人的目标设定,要有人生规划。纵观一生,才知道自己现在该怎么走。
“不言而善应,”无需回应所有人,所有问,而是有所选择,才是真正的回应。因为有所选择,才会在回答中包含了价值,才是最有效的回应。强调选择与专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召而自来,”不必刻意讨好逢迎,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找你。你若盛开,凤蝶自来。做好自己,让自己有资格跨过一定的门槛,达到优秀,具有价值,自然就有被人利用的价值。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就是最好的诠释。
“繟然而善谋,”心态放平,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自然就会深谙其道,顺势而为之。万物同宗,寻找到道,遵循之,一通百通。
道是普适的,不要总想着钻空子。如同报应的说法,这是逃不掉的。
第74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从72章开始,老子在讲政治,讲君主与民之间的关系,该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来管理国家。本章是从苛政的角度来阐述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连死都不怕,还怕君主以死的制度来威胁和管理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都是很惜命的。若老百姓发现君主的管理规则没有带来一点点活的希望,就会以死相搏。
第二句中的奇,我认为是少有的,特殊的意思。执,是捉住的意思。若老百姓中,有人怀着对死亡的敬畏之心,并且这种人非常少有,我就得捉住他并杀之,如此这般,谁还会敬畏死亡呢?
第三句,司,意为主管。承接第二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主管老百姓生死权力的人常杀人。而那些接受主管命令的刽子手们,鲜有不伤手的。斫:用刀斧砍。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诗经》中《卫风·氓》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最早的出处。
此篇文章,总觉得自己分析的逻辑有些不对呢,没办法自圆其说。
第75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还是继续讲苛政。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百姓的饥荒,是因为君主收缴的税赋太多而造成的。孔子带着学生拜访老子时也曾感慨“苛政猛于虎”。也难免老子讲苛政也用了这么多的篇幅。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难以治理,是由于君主的有所为和干预,没有遵从天道,才造成了民之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百姓之所以轻视生命,是因为君主追求长生不老,大兴土木,民难以承受其劳役而造成。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应该是以上三种情况的总结。只有无所欲、无所求,遵从天道,贤明,无为,才是真正对生命的重视,才能真正管理好国家。此谓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