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者都知道,宝宝学会走路,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人生中里程碑式华丽转身。0-3岁的宝宝是运动潜能喷发的敏感期,抓住这个阶段引导宝宝挖掘最大潜能特别重要。运动能力是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运动游戏是婴幼儿大脑成熟的催化剂,能促进大脑神经网络的立体化发展。
而走路作为典型的全身活动,对肌肉的发展特别有益。人体全身约有639块肌肉和60亿条肌纤维,走路时通常用到近四百块肌肉,这种肌肉活动与一般的活动不同,因为走路不是持续性的运动,而是一种活动后休息,休息后再运动,极具节奏感的间隔性动作。这使得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尽管有时家长觉得走得太多,累了,孩子却不知疲倦的原因,在运动-休息-运动的不断练习中,宝宝的行走技能在提高,可以支配自己的双腿,有了独立活动的能力,宝宝会因此特别欣喜自豪。
站立是行走的前提,而腰部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发育是站立的基础。3-4个月的婴儿被扶着站立时,髋部和膝关节均弯曲无力,到了6个月以后,才能较好地支撑身体,所以宝宝到半岁以后才能真正地锻炼站立。婴儿骨骼中的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容易变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得还不完整,过早地让小宝宝学站、学走,由于自身还无法有效支撑其身体的重量,容易形成“X”型、或“O”型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疲劳性骨折,对生长发育是不利的。宝宝站立、行走,需要锻炼的是颈、背、肩和腰腹部的力量,提高身体的自控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增强前庭器官的平衡能力,为日后的读书学习奠定了基础,有家长抱着宝宝练习站立的方式,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另外,宝宝的站立与行走主要源于探索欲的驱使,很多时候宝宝不是为了站立而站立,为了行走而行走,而是想站起来,走出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当能够站立行走的时候,ta会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得无比广阔,探索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还会发现自己可以拥有更大本领,这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都十分重要。了解并发现孩子发出的身体运动“信号”,适时又适当的加以练习,是促动孩子爬行、站立、行走、奔跑的重要动力,为此建议:
1.不要把孩子放在学步车里强迫学习站和走,学步车的高度是固定的,但每个孩子的身高则是不一样的,不合适的支撑,不利于孩子腿部力量的锻炼。宝宝带着围栏“走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路,而被限制的行动自由,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走路的乐趣,也减少了体验锻炼的机会。
2.孩子是在摔倒、爬起中学会走路,有利于提高宝宝身体的协调性,体验在挫折中走向成功,挑战自己的自豪感是孩子珍贵的成长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