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在《雨的随想》里写到:“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而我却喜欢下雨天,却与心情无关。
喜欢下雨天,从儿时起。那时,每逢下雨,爷爷都会让我坐在他怀里,在屋檐下,听着滴滴答答音符,缓缓的给我讲他年轻时的事情,感受着他故事里的得意,我那种迫不及待想要长大的渴望愈发强烈。
后来,爷爷不在了,没有了雨天的故事。可是我还是喜欢下午。那时,每逢假日,都要随母亲下地干活,要是下雨了就干不成了,于是,每次活干累了我都会在心里默默祈祷“赶紧下场大雨吧!”,那里顾得上下雨会让母亲心生焦虑。
再后来,离家远了,住在学校里,农忙就赶不上了,而喜欢下雨却成了一种情感。喜欢听雨点打在树叶上,落在石上的声音,就像自然之手拨动的音符,一曲自然版的高山流水穿过每一个神经元,心海也随着音符激起道道波纹。喜欢闻空气里湿润的气息,浓浓的湿润里融入了泥土的香气、草木的清新,还活着花粉的甜蜜,悠悠的呼吸,神清气爽、内心空明、浑身上下无比轻松,一不留神就会融化似的。喜欢漫步在如烟的雨丝里,缓缓的迈着步子,软软的风夹着柔柔的丝线,拂过脸,钻进衣领,站在衣袖上,湿湿的、潮潮的、凉凉的。静静的想些心思,亦或什么也不想,很快,许多烦心事就烟消云散了。喜欢雨后天地换新颜,干净的路面、明亮的空气、油油发亮的草木、梨花带雨的花朵,还有悄悄露头的新芽和偷偷伸长的枝条,一切都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样子,生命的活力肆意激荡,那一刻,浑身有用不完的劲,真想跳起来摸摸头顶的蓝天。
其实,不喜欢雨的也有很多,“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幽怨,也没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忧患,更没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苦……这些都是因雨伤神的写照。
雨是自然界赠礼,虽然有时带来灾祸,大多时候却送来福音。尤其实在农耕社会,雨的多少与地里的收成息息相关,因此民间关于求雨有很多的传说,那些曲折离奇的情节恰恰反映了农人对富裕生活的期盼。
现在,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貌似人们对雨不再那么期盼了。尤其实在一些大城市,面对逢雨必涝的情形,人们大概是喜欢不起来吧。
而我,却固执的喜欢下雨。喜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梦幻,喜欢“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的满足,喜欢“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这种喜欢,已从屋檐下的故事、庄稼地里的祈祷、青春校园的欣喜渐渐沉淀成一种习惯、一种情怀。就是那样,简单的喜欢。
就像此刻,坐在窗前,望着外面杨柳堆烟的朦胧,听着“细雨坠,烟水蒙蒙微醺谁人醉;春风吹,山路重重飘渺难回;柳絮飞,暗香阵阵枝头吐新蕊……”一遍又一遍循环,什么都不想,只静静的坐着,无悲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