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的夜晚。
听着流行歌曲的我,突然想通了一件事。
我困惑于自身性格的矛盾性,为自己所谓的热爱产生过质疑。
如果15岁的我,真的喜欢文字,为什么要在高考毕业后,选择和写作、编辑无关的专业呢?
如果我真的喜欢设计,为什么在19岁,制作过一批t恤和棒球帽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呢?
为什么我到了20岁,才正视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呢?
就像是,如果我真的执着于网络程序的开发,为什么在我生命的第二个本命年,由于身体的原因,离开北京,回到云南后,拒绝了其他前辈的邀约呢?
在我成长的24年里,我的性格也在发生嬗变。
幼年的顽皮开朗,童年的理性冷静,青年从忧郁躁动变得柔软坚强。
人的性格会有多复杂呢?
而又因为人生阶段的经历,带来不同的感悟与体味,我便做出了,和以往不相符的抉择。
从今年的2月到7月。
我碾转了多地旅游,历经了半年的迷茫,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有幸能够跟随着一位,令人尊敬的纪录片前辈,学习摄像和剪辑。
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我也跟前辈聊起了我对职业和兴趣的困惑。
他只是缓缓开口告诉我说,年轻人不用着急,先去尝试,你不试怎么知道,哪一件是你乐在其中的事?
说完还给我举了几个实例。
我非常羡慕那些,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知道自己热爱在哪里的人。
他们能够对自己的理想维持在一个专一的领域,以及可触及的维度里。
尤其是能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去不断接近和超越的人。
相形之下,我就像在荒野野蛮生长的种子,任着自己性子,一路跌跌撞撞,摇曳动荡。
但在某些时刻,我又觉得欣慰,至少我对自己作出的行为,进行着阶段性的反思。
我想起这些年来,我做过的尝试。想起所有荒唐的,不荒唐的事。
不论是通过文字、音乐,或是图画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输出;
不论是通过网页的制作,或是应用程序的开发来进行传达。
我一直想做的事,就是创造一个好的作品。
它可能是艺术的,科技的,
它可能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
它也许承载着人生百味,也有可能嗅不出一点味道。
它可能是一段文本,一段音乐,一段影像,一段程序?
它会是什么?
对于择业的困惑,在那个夜晚,突然被解开。
心中希冀的作品,也许还轮不到我来评判好坏。
我相信,它会在未来,通过某种已知或未知的载体,传达给浏览它,或者使用它的人。
不论我将来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只要心中想着它的我,还在思考,还在创作,就有机会实现它。
所以所谓的理想,并不只限于职业角色,它也许是追逐希冀的一种生活状态,也许是留下一张经典的唱片,也许是著作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籍。
又或者,是以上种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正因为作品的形式是未知的,因此我可以加深对它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