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是女性认知世界的方式

        不要把女性购物与买买买简单画等号。

        从前物质艰苦的年代,无论是汗流浃背的农家女儿,还是衣食无忧的小康碧玉,或者深门宅院的小姐丫鬟,能不能去集市或者通过个人渠道购物,意味着她的生活,从此可能与众不同。是否记得《红楼梦》里见多识广的宝钗,她的生活情趣审美标准,肯定高于从小禁锢在庭院里的一众小姐妹。

        从前,去购物无非是赶大集啊,去进城啊,托在上海的七大姑八大姨代买啊,现在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购物的渠道越来越多。且不说手机里的购物app,就是买个菜,估计都有几个小程序呢。

                    信息反馈的利与弊

        跟从前的购物区别还是有的,首先就是我们越来越依赖于买家的反馈信息,所以差评才变成了买家与卖家的口水战焦点。

        女性购物,大多数都要经历交学费的阶段。

        有的时候,货比三家,最后只比了价格,等一到货就傻眼了。

        无一差评,买回来一看,丑到没朋友。原来很多默认好评就是大家咽下去的黄莲。

        还有很多时候,女性就是卖家的第一位顾客,再辉煌的企业,也要感谢“消费者(女)”这种冲锋陷阵的勇气,大多数男人是不具备的。

        简单概括就是,女性是多便宜都敢买,和多贵都下得了狠手的勇气的神奇物种。不仅在网购上如此,去幸存的实体店看看,保证是女性人头攒动,男士衣服用品那一层,也是女性人头攒动。

        好处也是有的,比如服装,从前七大姑八大姨代购一次,好几个人都得撞衫。现在走在路上,很少能遇见撞衫的了,男的撞衫就比较多了。女性追求差异化的要求,造就了商品的多样化。

              大浪淘沙的粗与细

        在购物的过程中,大多数女性最终会收获断舍离的哲学问题。

        衣柜一开,瀑布般倒塌的衣服。鞋柜里摆不开的大同小异的高跟鞋,店铺里不断更新的新款式,渐渐地,都变成了过眼烟云。

        在交学费的过程中,会找到自己认可的品牌或性价比高的店铺,成为忠实粉丝,也开始接受自己的体态已经不能随便买买买的现实。从前少女装和淑女装的差异,由最初色彩款式的差异,逐渐变成了面料和价格的差异。从前对包包或者口红等有偏好的,渐渐也觉得实用就好健康就好。

          制造牛仔裤,棉T恤对环境的危害大,那就不要只追求这类服饰,毕竟,寒暖适宜就是衣服最好的功用。皮草,既是对动物的伤害,也是对环境的破坏,那就退而求其次穿棉服冲锋衣,毕竟,比起漂亮来,善良才是最好的自己。

        于是,大多数女人的购物车里,有了断舍离,有了大浪淘沙之后的粗与细。

        所谓粗,是指能找到相似的替代品,不再执着于非买不可的东西。所谓细,是指宁缺毋滥,不再轻易点结算。很多商家感叹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其实是部分女性购物欲望的一种转变。

        当然,最简单的可目测购物转变,是一个年轻女性结婚生娃以后的购物变化。基本上,意味着孩子的消费高于一切,更不用说遍布全国的婴儿游泳,各类孩子兴趣班了。

                    虚拟现实的取与舍

      从前的女性,通过购物接触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而现在的女性,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宅家里,拒绝与不喜欢的人交往。

        但是,菜市场和一些实体体验店是女性永远不会拒绝不会远离的地方。

        体验,其实是所有沟通最好的起点。

        如果一个女孩,不曾去看蔬菜水果在菜市场里的样子,她很难理解什么叫做烟火气息,很难有耐心去一日三餐。

        如果一位母亲,不曾亲自穿着过自己渴慕已久的服饰或者独立购买自己心仪已久的用品,她很难成为一位有独立人格的母亲,很难有信心告诉孩子什么叫自我。

        购物,从最终极的意义上去看,是我们与生活最直接的对话,也是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的方式。

      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购物,与自己心境相共生的购物,都是此生成长的必修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